方劑組成解釋
瀉心散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涼心開竅的功效。
冰片為辛涼性藥物,具有清熱解毒、涼心開竅的作用。在瀉心散中,冰片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清除心火,解除暑熱,並改善神志不清、心煩不安等症狀。
此外,冰片還具有芳香開竅的功效,可以幫助心氣通暢,進一步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提高療效。
瀉心散方劑中加入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清熱解毒,瀉火定驚:牛黃味苦甘,性涼,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定驚的功效。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煩躁易怒等症狀,牛黃可以有效地清心熱、降火氣,使神志安寧。
二、 化瘀止痛,開竅醒神:牛黃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地改善心脈瘀阻,緩解胸痛、心痛等症狀。此外,牛黃還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能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
因此,瀉心散方劑中加入牛黃,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瀉火定驚、化瘀止痛、開竅醒神,對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安、驚悸失眠、煩躁易怒、胸痛、心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瀉心散的組成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在瀉心散中,硃砂主要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神志不安,煩躁失眠等症狀,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清熱解毒: 硃砂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治療心火上炎、咽喉腫痛等症狀。
瀉心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瀉火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瀉心散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口渴、便祕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腸道,解除便祕,達到瀉心降火之效。
-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瀉心散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桃仁、紅花等,共同起到疏通經絡,改善心血循環的作用,從而緩解心火亢盛引起的胸悶、心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瀉心散的主治聚焦於「心經邪熱」,其症狀表現為:
- 小兒麻疹伴隨熱毒上攻:麻疹屬外感熱性疾病,若熱邪內傳心經,可致高熱、煩躁,甚則狂言妄語。
- 心神不安:心主神明,熱擾心神則見譫語、驚悸,此為熱邪燔灼心營的表現。
- 目疾白膜:方中提到「洗去白膜」,顯示亦用於眼目赤腫、翳障等,屬肝心火旺上炎之證。
古代醫家以此方清瀉心火、解毒散結,尤其適合熱毒偏盛、實熱證明顯者,兼顧內服與外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核心作用
- 黃連(苦寒):
為君藥,直入心經,清熱瀉火解毒,《內經》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黃連善治熱毒狂躁,亦能燥濕。 - 草烏(辛熱,有毒):
反佐黃連之寒,辛熱通行經絡,散風痰、開閉結,古代用於「斬關奪隘」以破熱毒壅滯(需炮製減毒)。 - 白薑(辛熱):
溫中守而不走,既可制約黃連過寒傷胃,又能助草烏宣通氣血,防涼遏冰伏。
三藥寒熱並用,形成「苦寒瀉火為主,辛熱開鬱為輔」的配伍,既清心火,又防涼藥凝滯氣血。
(2) 加減變方之深意
- 腦子(冰片)、麝香:
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增強治狂言妄語之效,亦助藥力透達目翳。 - 硼砂:
清熱解毒、防腐生肌,外用治目赤白膜,內服化痰散結。
此變方強化了「清熱開竅」與「局部斂瘡」的雙重目標。
三、治療原理總析
- 清心瀉火為本:
黃連主導,直接清除心經實熱,針對熱毒擾神之病機。 - 辛熱佐制為標:
草烏、白薑疏通氣血,防苦寒留瘀,體現「火鬱發之」之理。 - 內外兼治:
內服治狂躁,外用洗目翳,反映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凡屬心火上炎皆可辨證運用。
此方寒熱並投,攻邪不傷正,彰顯古代方劑「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黃連、草烏、白薑各等分。
上為末。
先用井花水洗去白膜,乾摻。
一方加腦子、麝香、硼砂為末,每服一字,溫水臨臥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心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 組成:黃連、草烏、白薑各等分。 主治:口瘡。
瀉心散,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甘草2錢,澤瀉5錢,黃連5錢,草決明1錢。 主治:眼赤疼痛。
瀉心散, 出處:《幼科金針》卷下。 組成:犀角5分,川連1分,大黃2錢,山梔1錢,黃芩1錢,連翹1錢,薄荷葉5分,甘草5分。 主治:重舌,木舌。
瀉心散, 出處:《麻科匯編》。 組成:龍腦1錢5分,牛黃1錢5分,朱砂1錢5分,大黃(生)1兩。 主治:小兒麻疹,心經邪熱,狂言妄語,心神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