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散方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鬱金性苦寒,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牛黃散主治熱毒內盛,心火亢盛,神昏譫語等症,鬱金可清熱解毒,降火消炎,輔助牛黃散清熱解毒之功。
- 行氣止痛:鬱金亦有行氣止痛之效。牛黃散中加入鬱金,可幫助疏通氣血,緩解熱毒所致的疼痛,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鎮靜安神之目的。
牛黃散以牛黃為君藥,乃因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
牛黃源自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化解熱毒,尤其對心火亢盛、神志不清、熱病驚厥等症效佳。同時,牛黃亦能鎮驚開竅,醒神定志,適用於熱病神昏、痰迷心竅等症。
故牛黃散以牛黃為君藥,旨在以其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治療熱病神昏、痰迷心竅等症,彰顯中醫治病求本,標本兼治的理念。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牛黃散主治功效分析
牛黃散為一古老中藥方劑,出自多部典籍,如《聖濟總錄》、《嬰童百問》、《奇效良方》及《本草簡要方》等,其組成與劑量比例在不同典籍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藥材均為牛黃,並搭配其他藥材以增強療效。綜合分析古籍記載,牛黃散主治功效廣泛,涵蓋多個系統病症,以下將詳細分析其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牛黃性涼,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瀉心肝之火。小兒體質多熱,易感風邪,風熱搏於臟腑,內擾心神,可致驚風、抽搐、煩躁不安等症狀。牛黃能清心熱、鎮肝風,故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熱盛神昏、煩躁不安等症。《聖濟總錄》中記載,牛黃散可治「小兒風熱心胸煩悶」、「小兒驚癇風癇,手足瘛瘲,口眼相引」、「小兒五種癇,手足動搖,眼目反視,口吐涎沫,心神喜驚,身體壯熱」,即是此理。
化痰開竅,利咽消腫
風熱痰濁壅塞,可致咽喉腫痛、舌腫強、重舌重齦、甚至神昏竅閉。牛黃能清熱化痰,開竅醒神,故可用於治療風痰壅盛所致的上述病症。《聖濟總錄》記載牛黃散可治「傷寒咽喉痛,心中煩躁,舌上生瘡」、「小兒咽喉舌腫脹,嚥氣不利」、「小兒重齶重齦腫痛,口中涎出」,《奇效良方》亦載其可治「重舌」、「舌腫強」,皆為牛黃散清熱化痰、利咽消腫之功。
平肝息風,解毒止痛
肝風內動,可致肢體抽搐、口眼喎斜等症。牛黃能平肝息風,故可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疾病。《聖濟總錄》記載牛黃散可治「婦人中風,身強口噤,四肢不利,精神昏冒,形如醉人」、「肺臟風熱,化痰涎,除喘息,皮膚生瘡,骨痛筋急,口面喎斜」,即是取其平肝息風之效。此外,牛黃尚具解毒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等症。
瀉熱通便,利膽退黃
熱毒積聚腸胃,可致大便祕結、口燥頰赤。牛黃能瀉熱通便,故可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聖濟總錄》記載牛黃散可治「小兒大便不通,口燥頰赤」,即是取其瀉熱通便之效。此外,牛黃尚有利膽退黃之功,可用於治療黃疸等症。《聖濟總錄》記載牛黃散可治「風久不散,變成熱中,煩渴目黃,精神昏暗」,其中「目黃」即指黃疸,此為牛黃利膽退黃之佐證。
抗病毒與其他作用
部分文獻記載牛黃散具有抗病毒作用,可用於治療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此外,牛黃散尚可用於治療小兒胎風、丹毒等病症。其廣泛的應用,皆歸因於牛黃本身的多重藥理活性,以及與其他藥材配伍後的協同作用。
總結
綜上所述,牛黃散主治功效廣泛,涵蓋清熱解毒、鎮驚安神、化痰開竅、利咽消腫、平肝息風、解毒止痛、瀉熱通便、利膽退黃等多個方面,其治療原理在於牛黃本身的多重藥理活性,以及與其他藥材配伍後的協同作用。通過清熱、化痰、瀉火、平肝等途徑,調整臟腑功能,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牛黃1錢,血竭半錢,大黃,牙消,牽牛,牛蒡子,破故紙。
上為細末,用溫酒調服。
以利下膿血為度。
方中大黃、牙消、牽牛、牛蒡子、破故紙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牛黃1錢。 主治:初生七日內口噤。
牛黃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白牽牛(炒)2兩,大黃(煨)1兩。 主治:熱痰暴喘欲死者。
牛黃散, 出處:《斑疹備急》。 組成:鬱金1兩,牛黃1錢。 主治:瘡疹陽毒入胃,便血日夜無節度,腹痛啼哭,小兒諸熱煩躁。
牛黃散,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牛黃半分,人參5錢,甘草(炙)5錢,鬱金5錢,大黃(炒)5錢,朱砂(飛)5錢,胡黃連5錢,珍珠1分。 主治:胎熱,神煩,驚搐。
牛黃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黃牛糞(後尖,曬乾,地上堆定作屋狀,以燈點着,燒至欲過存性,盆子合定,令作黑灰,勿令白,研爲末)2錢,牛黃2分,黃柏末2錢。 主治:口疳瘡,兼治痘疹後口瘡。
牛黃散,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七。 組成:牛黃1分,雄黃1錢,輕粉1錢,飛丹枯礬1錢,川椒1錢,乳香1錢,沒藥1錢,冰片1錢,龍骨1錢,貝母1錢,五倍1錢,白芷1錢,白及1錢,苦參1錢,赤石脂1錢。 主治:狐惑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