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清散

雞清散

JI Q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膽經 25%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清散方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雞清散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痛、咳嗽等。鬱金味苦辛,性寒,入肝、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其可清熱解毒,緩解風熱之邪,同時也能消腫止痛,緩解咽喉腫痛,減輕咳嗽症狀。
  2.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雞清散中也常加入柴胡、黃芩等疏肝解鬱的藥物,鬱金則可配合這些藥物,進一步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使藥效更佳。

總而言之,鬱金在雞清散中起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以及疏肝理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外感風熱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清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傷寒煩躁、悶亂不解。
此證多因外感寒邪,寒鬱化熱,或外邪入裡,擾亂心神,導致煩躁不安、胸悶氣亂。方中藥物配伍旨在清熱解毒、化痰開鬱,以緩解熱鬱所致的精神躁擾與氣機不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鬱金(用皂莢漿水或酸菜汁煮乾)

    • 作用:鬱金性寒,善解鬱清心、活血行氣。以皂莢漿水或酸菜汁炮製,既可增強其化痰開竅之效(皂莢祛痰),又能借酸味收斂以防寒涼過散,兼顧解鬱與護正。
    • 治療重點:針對「悶亂」之氣鬱與痰阻,疏通氣血滯塞。
  2. 滑石(生用)

    • 作用:甘淡寒,清熱利尿,導心下鬱熱從小便而出。生用其性更銳,迅解煩熱。
    • 治療重點:直接清泄傷寒化熱所致之煩躁,給邪以出路。
  3. 雄黃(醋煮半乾)

    • 作用:辛溫有毒,但經醋煮後毒性稍減,取其辟穢解毒、化痰鎮驚之效。醋性收斂,可制雄黃燥烈之性,專攻痰熱壅滯。
    • 治療重點:豁痰開閉,配合鬱金化解「悶亂」之痰濁。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與化痰並行:滑石清熱,雄黃化痰,共解熱痰膠結之勢。
  • 解鬱與通利結合:鬱金行氣活血,滑石通淋,使氣機暢通、熱隨尿泄。
  • 藥性平衡:雄黃溫性與鬱金、滑石寒性相制,醋與酸菜汁炮製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或溫燥。

加減應用原理

  • 薄荷湯調服:薄荷辛涼透表,助解外邪餘熱,適於常服防復發。
  • 螺粉水下止嗽:螺粉(如海螺蛸)咸寒化痰,針對痰熱咳嗽。
  • 雞子清調止咳血:雞子清甘寒潤肺,清熱止血,治熱傷肺絡之咳血。

此方體現「清熱解鬱、化痰通利」的治法,針對傷寒化熱後的複雜病機,兼顧標本,藥簡而效專。

傳統服藥法


鬱金半兩(用皂莢漿水1盞,或酸菜汁亦得,煮乾為度),滑石半兩(生),雄黃半兩(醋煮半,乾用)。
上為細末。
每服1字,常服,薄荷湯調下;止嗽,螺粉水下;嗽血,雞子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丹毒背部膿瘡咳嗽多痰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雞清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三。 組成:鬱金2枚(1枚生使,1枚煨熟)。 主治:傷寒煩躁,悶亂不解。

雞清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引《朱氏家傳》。 組成:鬱金半兩(用皂莢漿水1盞,或酸菜汁亦得,煮乾爲度),滑石半兩(生),雄黃半兩(醋煮半乾用)。 主治:咳嗽出血下涎。

雞清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六引《必用全書》。 組成:赤小豆、黃藥子、大黃、盆消、皂角(去皮弦,酥炙)、木鱉子各等分。 主治:癰疽發背,丹毒惡腫,時行熱毒,發作赤色,瘰癧初發,吹奶腫痛。

雞清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引袁當時《大方》。 組成:赤足蜈蚣1條(薑汁浸1夕,炙黃),馬牙消(别研)1錢,僵蠶(直者)1錢(炒,去絲),白附(别末)1錢,定粉(别研)、石膏1錢半(煅爲末),蠍尾14個(去毒)。 主治:小兒驚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