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匕金
YI BI J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寒 (0.29)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13%
膽經 13%
脾經 11%
胃經 11%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匕金方劑中包含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鬱金性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其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一匕金方劑中加入鬱金,可發揮其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一匕金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一匕金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或性熱的藥材,需要甘草來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
- 增強療效: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也能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療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補氣藥材的補氣效果,或減輕瀉藥的副作用。
因此,甘草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協調藥性,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匕金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痘瘡起壯後,灌膿時,紅紫毒重者」,屬中醫痘疹(如天花、水痘等)治療範疇。意指痘瘡發展至膿疱期,若見局部色澤紅紫、熱毒壅盛之象,則需清熱解毒、涼血散瘀,防止毒邪內陷而致膿毒難消或病情惡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鬱金(1錢半)
- 性味辛、苦,寒,歸心、肝、膽經。
- 傳統功效:活血止痛、行氣解鬱、涼血解毒。
- 方中角色:為君藥,主清血分熱毒,散瘀滯,尤擅解痘瘡之血熱瘀結。其「辛散苦泄」之性可助毒邪外透,避免熱毒內攻。
甘草(1錢)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調和藥性。
- 方中角色:為佐使藥,輔助鬱金解毒,並緩和其寒涼之性,兼護脾胃。
蠟(1分,研勻)
- 傳統用蜂蠟,性味甘淡微溫。
- 方中角色:潤護瘡面,防止膿瘡破潰後過度乾裂,或作為賦形劑使藥末易於調和。
豬心血
- 傳統以心歸心經,血能引藥入血分。
- 方中角色:增強鬱金入血分、清心涼血之效,符合「以心歸心」的中醫取象比類思維。
薄荷湯送服
- 薄荷辛涼,能散風熱、透疹毒。
- 方中角色:協同鬱金使毒邪從表透發,助藥力外達肌膚。
整體治療機理
- 解毒透邪:鬱金涼血散瘀,薄荷湯助其透表,使熱毒從「手足身上出」。
- 護陰斂瘡:蠟與甘草緩和燥烈,避免過傷陰血。
- 心血為引:豬心血導藥入心經,針對痘瘡熱毒熾盛於血分。
方劑特色
此方精簡,以鬱金為主導,強調「透毒外出」而非單純清瀉,符合中醫治痘「給邪出路」的原則。紅紫痘瘡屬血熱瘀毒,鬱金能散能清,搭配甘草解毒不傷正,蠟與豬心血調和藥性,共達解毒透疹之效。若見膿液外溢(毒邪深陷),則預後不佳,反映古人對痘瘡預後的觀察。
傳統服藥法
鬱金1錢半,甘草1錢。
用水1盞半煎乾,只取鬱金切片,曬乾為末,用蠟1分,研勻,和豬心血調,焙乾為末。
每服1錢,薄荷湯下。不過1服,毒從手足身上出,即生;若便有膿出,不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一匕金,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三。 組成:鬱金1錢半,甘草1錢。 主治:痘瘡起壯後,灌膿時,紅紫毒重者。
一匕金,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穿山甲5錢,紅色曲2錢半,川烏2錢半。 主治:豆瘡黑陷,或變紫暗色,證在急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