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異膏

LING Y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肺經 27%
肝經 18%
脾經 9%
胃經 9%
膽經 9%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靈異膏中使用鬱金,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活血化瘀:鬱金性味辛、苦,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靈異膏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鬱金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二、清熱解毒:鬱金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對抗感染,預防創口感染。靈異膏常用於外傷,加入鬱金能幫助傷口癒合,減少感染風險。

靈異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作用。靈異膏可能因其組成藥物偏熱燥,或治療的病症需要清熱涼血,故添加生地黃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熱病陰虛、津液不足等症狀,能起到滋陰補液的作用。靈異膏若用於治療相關病症,生地黃的滋陰功效可幫助緩解症狀,促進病患恢復。

靈異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在中藥中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靈異膏往往由多種藥材組成,而甘草可以緩解藥材之間的互相剋制,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藥效。
  2. 解毒護胃: 甘草具有解毒、護胃的功效。靈異膏中可能含有某些刺激性或毒性較強的藥材,甘草可以減輕這些藥材對人體的刺激和損傷,保護胃腸道。

靈異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豬油,這並非偶然。豬油自古以來在中國藥膳中就被廣泛使用,因其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和滲透性,有助於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透皮膚,發揮療效。此外,豬油本身也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滋補作用,能夠幫助強化肌膚的屏障,提升皮膚的抵抗力。其脂肪酸組成能有效滋潤乾燥的肌膚,減少不適感,對於某些皮膚病症的緩解,亦能起到輔助療效。

在靈異膏中,豬油的作用不僅在於增強藥效,還使膏劑質地柔滑,容易塗抹,提升使用者的使用體驗。這種傳統的配方,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結閤中藥材的特性,形成了一種有效的外用藥膏。因此,在靈異膏的配方中,豬油的加入是考量療效及使用便捷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靈異膏」:

靈異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等功效。主治杖瘡、金瘡、巔撲皮破、湯火所傷、久年惡瘡、凍瘡等外傷性疾病。

組成:

  1. **鬱金:**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化腐生肌等功效。

  2. **生地黃:**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3. **甘草:**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4. **豬油:**豬油具有潤膚、止癢、滋養肌膚等功效。

製備方法:

將鬱金、生地黃、甘草研磨成細粉,與豬油混合均勻,製成膏劑。

用法用量:

外用,取適量靈異膏塗抹於患處,每日2-3次。

注意事項:

  1. 忌食辛辣、油膩、生冷、刺激性食物。

  2. 忌菸酒。

  3. 孕婦慎用。

  4. 皮膚破潰、感染者禁用。

總結:

靈異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生肌斂瘡等功效。主治杖瘡、金瘡、巔撲皮破、湯火所傷、久年惡瘡、凍瘡等外傷性疾病。

傳統服藥法


川鬱金1兩(真者),生地黃2兩(去土),粉草1兩,臘月豬板脂1斤。
止血定痛。
上銼,如豆粒大,入脂內煎黑焦色,濾去藥滓,入明淨黃蠟四兩,熬化,逐漸入攪勻,用瓷器盛,貯水浸之,久,去水收之。
每用時先以冷水洗瘡,挹乾,敷藥在瘡上,外用白紙貼之。湯燙火燒不須水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靈異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 組成:川鬱金1兩(真者),生地黃2兩(去土),粉草1兩,臘月豬闆脂1斤。 主治:止血定痛。主治:杖瘡、金瘡,巔撲皮破,湯火所傷,久年惡瘡,凍瘡。

靈異膏,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防風2兩,梔子2兩,黃芩2兩,當歸2兩,生地(忌鐵器)2兩,甘草2兩,苦參2兩,金銀花2兩,大黃2兩,海風藤2兩,赤芍2兩,黃柏2兩,連翹2兩,荊芥2兩,白蒺藜2兩,槐枝2兩,何首烏(忌鐵器)1兩,牛蒡子1兩,白芷1兩,杏仁1兩,地榆1兩,木通5錢,川芎5錢,山豆根5錢,蒼朮5錢,獨活5錢,羌活5錢,蜂房5錢,蟬蛻5錢,僵蠶5錢,白及5錢,白蘞5錢,麻黃5錢,丹皮5錢,乳香2兩,沒藥1兩,血竭1兩,海螵蛸1兩,孩兒茶1兩,龍骨1兩,赤石脂2兩,麝香2錢,樟腦5錢,輕粉5錢,黃蠟5錢,白蠟5錢,黃丹(水飛過,淨)3斤。 主治:毒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