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葉飲

蓮葉飲

LIAN YE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6%
脾經 19%
肝經 17%
肺經 17%
心包經 9%
胃經 9%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蓮葉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蓮葉性寒,甘草性甘溫,二者搭配可以 緩解蓮葉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而損傷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 解毒、緩急、調和諸藥 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 增強蓮葉清熱解暑、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同時也減少了藥性過於寒涼而產生的副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蓮葉飲中起到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有效。

蓮葉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

蓮葉具有清熱解暑、降血壓、止血的功效,而生地黃則能涼血止血、滋陰生津、清熱解毒。兩者結合,能增強清熱涼血的效果,並滋陰生津,對於暑熱傷津、口乾舌燥、血熱妄行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生地黃性寒,可緩解蓮葉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蓮葉飲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蒲黃性涼,味甘,歸心、肝經,具清熱涼血、止血化瘀之效。蓮葉飲本身以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為主,蒲黃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清熱涼血、止血化瘀的目的。
  2. 利尿通淋:蒲黃亦有利尿通淋之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熱淋、血淋等症狀有輔助療效。蓮葉飲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狀,蒲黃的加入可進一步增強利尿通淋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蓮葉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血暈不識人,狂言亂語」,屬中醫「産後血暈」範疇,多因産後氣血暴虛、瘀血上攻或陰血虧損所致。其症見神識昏蒙、言語錯亂,病理關鍵在於:

  1. 血瘀擾神:瘀血乘虛上衝,蒙蔽清竅,致神昏譫語。
  2. 陰血耗傷:産後失血過多,陰不制陽,虛火擾心而狂言。
    方中藉清熱涼血、化瘀止血、甘緩補中之品,標本兼顧,使瘀去新生、神識得清。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蓮葉(炙焦)

    • 性味苦澀平,炙焦後增強收澀止血之效,兼能化瘀。揉碎使用取其「焦苦入血分」,引藥達病所,清解血分鬱熱。主治血暈恐與其止血不留瘀特性相關。
  2. 甘草(炙)

    • 甘緩補中,調和諸藥,炙用溫補脾氣。與生地黃配伍,甘寒生津,緩解陰血虧虛之急。
  3. 生蜜

    • 甘潤解毒,潤燥通腑。蜜製能緩和蓮葉焦苦之性,防燥傷陰,並助藥力綿長發揮。
  4. 生地黃汁

    • 鮮汁大劑涼血養陰,清熱生津,針對陰血耗損之本。其津潤之性可制衡瘀熱,防血燥成瘀。
  5. 蒲黃(後下)

    • 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則止血。此方後下取生蒲黃「散血消瘀」之功,直擊瘀血上攻之標,與蓮葉一散一收,調節血行。

全方配伍思維

  • 清補並行:以生地黃汁、蜂蜜滋陰潤燥,炙甘草補中,固護氣血之本;
  • 散收相濟:蓮葉收澀止血兼化瘀,蒲黃活血散瘀,二者相反相成,使血止而不留瘀;
  • 升降有度:生蜜潤下通腑,引瘀熱下行;蓮葉輕揚,既可散鬱熱,又能防降泄太過。

此方針對「瘀熱互結、陰血虧虛」之病機,通過涼血化瘀、甘緩補虛,使神昏狂躁得平,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顧其本」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蓮葉3個(炙焦揉碎),甘草(炙)2兩(銼如麻豆大),生蜜1匙,生地黃汁3合,蒲黃2兩(湯成下)。
上五味,以前二味用水五盞,煎取2盞,去滓,下蜜並地黃汁再煎3-5沸,入蒲黃攪勻,分5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涼血作用,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蓮葉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 組成:蓮葉3個(炙焦揉碎),甘草(炙)2兩(銼如麻豆大),生蜜1匙,生地黃汁3合,蒲黃2兩(湯成下)。 主治:産後血暈不識人,狂言亂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