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汁散
OU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藕汁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藕汁散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水腫等症,茯苓可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從而緩解濕盛所致的症狀。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濕氣過盛所致的諸多不適。對於脾虛水濕內停引起的濕熱症狀,茯苓可通過利水滲濕,清除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藕汁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除煩止渴、退虛熱的功效。藕汁散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目的。
此外,生地黃還有滋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血熱耗傷津液所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進一步促進機體恢復。
藕汁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消瘀: 蒲黃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的功效。藕汁散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蒲黃可幫助止血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血化瘀的效果。
- 清熱解毒: 蒲黃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藕汁散除了止血化瘀之外,亦能清熱解毒,二者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治療病症。
主治功效
藕汁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藕汁散,為治療吐血之方劑,其組成成分及治療原理,可由歷代醫籍中窺探一二。綜觀《聖濟總錄》、《仁齋直指方論》、《保命歌括》等古籍記載,藕汁散之主治皆指向「吐血」,甚至擴展至「吐衄不止」。其方劑組成雖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皆圍繞著「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及「健脾利水」等功效展開。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不同版本之藕汁散,藥物組成存在細微差別。以《聖濟總錄》記載為例,其組成藥物為茯苓、生地黃、蒲黃三味藥,且分量等同。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在藕汁散中,茯苓主要發揮健脾利濕的作用,脾主運化,脾氣健運方能將水濕運化,避免濕邪困阻,加重病情。同時,茯苓亦能寧心安神,緩解因吐血所致的心神不安。
**生地黃:**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止血的功效。生地黃為方中主要的止血藥物,其能滋陰降火,涼血止血,針對因陰虛火旺而導致的吐血尤為有效。
**蒲黃:**性味甘鹹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功效。蒲黃既能活血化瘀,消除血瘀阻滯,又能收斂止血,防止出血持續。
治療原理:
藕汁散治療吐血的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涼血止血:**生地黃寒涼,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的目的。
**活血化瘀:**蒲黃活血化瘀,能夠疏通經絡,排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輕出血症狀。
**健脾利水:**茯苓健脾利水,有利於體內水液代謝平衡,防止水濕停聚,加重病情。
**藕汁的輔助作用:**古方中多使用鮮藕汁調服,藕汁性寒,具有一定的清熱涼血作用,能協同藥物功效,迅速止血。
古籍記載分析:
《保命歌括》中提到,吐血是因「火載血上行逆於口」,與「衄血」同屬火論。 因此,針對不同病因的吐血,該書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飲酒過度導致的吐血,則建議使用藕汁散合葛花丸;而因怒氣攻心導致的吐血,則建議使用四物合三黃瀉心湯。由此可見,藕汁散更適用於因陰虛火旺或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
總而言之,藕汁散通過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健脾利水等多重作用機制,達到治療吐血的目的。其藥物組成相對簡潔,藥物配伍合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藕汁散的組成及用法略有差異,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蒲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匕,生藕汁半盞調勻,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藕汁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生乾地黃(焙)、蒲黃各等分。 主治: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