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茹地黃湯
ZHU RU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竹茹地黃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燥熱傷肺,痰熱壅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竹茹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配合地黃滋陰潤燥,達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效果。
- 和胃降逆: 竹茹還能和胃降逆,緩解胃氣上逆、嘔吐、反胃等症狀。與地黃滋陰降火相輔相成,達到清熱降火、和胃降逆的效果。
竹茹地黃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此方中,竹茹清熱化痰,地黃清熱涼血,二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止咳、潤肺生津的作用。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與竹茹的清熱解毒作用相配合,可緩解因熱燥引起的咳嗽、口渴、咽乾等症狀。
總之,生地黃在竹茹地黃湯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能清熱涼血,更能滋陰潤燥,與竹茹共同達到治療熱燥咳嗽的目的。
竹茹地黃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心脾兩虛所導致的失眠、心悸等症狀。此方中包含多種草藥,其中蒲黃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味甘平,歸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散瘀之功效。在竹茹地黃湯中加入蒲黃的目的,在於利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幫助改善由血瘀引起的心神不寧及睡眠障礙。此外,蒲黃還能夠調節血液循環,增強其他草藥如地黃等滋陰養血的效果,從而達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的作用。總體而言,蒲黃在此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治療學中“標本兼治”的原則,既能針對症狀進行緩解,又能調整體質,促進整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竹茹地黃湯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首載於古代醫籍,主治「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即全身多處孔竅(如眼、耳、鼻、口、前後二陰)及四肢末梢指縫間非外傷性出血之症。此類出血多因熱邪迫血妄行,或陰虛火旺損傷脈絡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青竹茹(半兩)
- 性味歸經:甘微寒,入肺、胃、膽經。
- 作用:清熱化痰、涼血止血,尤擅清泄中上二焦之熱,兼能通絡。其纖維質地似能「引血下行」,古人觀其形質中空,喻其可疏通血熱上涌之勢。
生地黃(一兩,細切)
-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 作用: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為治血熱妄行之要藥。其性潤而能固陰液,防止熱邪灼傷血絡,同時直接涼血以止血。
蒲黃(半兩)
-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心包經。
- 作用:化瘀止血,兼具「止血不留瘀」之特點。古醫家認為,出血日久易伴隨離經之血滯留,蒲黃能散瘀通竅,使血歸經而不壅滯。
方劑配伍邏輯
- 清熱涼血為主軸:竹茹清氣分熱,生地黃清血分熱,二者協同降火,從源頭減少血熱妄行。
- 止血兼顧化瘀:蒲黃與生地黃相配,既止溢血,又防血止成瘀,符合「治血必調氣」之原則。
- 標本同治:竹茹、生地黃針對熱邪與陰虛之本,蒲黃處理出血之標,尤其適用於反覆性、廣泛性出血。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血分伏熱」或「陰虛內熱」導致之出血。熱邪擾動血脈,迫血外溢,故見多處竅絡出血;方中藥物皆偏寒涼,能直折火勢,且生地黃滋陰固本,竹茹疏泄熱邪,蒲黃調和血絡,共奏清熱涼血、止血散瘀之效。
古人選藥亦具象形思維:竹茹中空似脈管,取其通絡止血;生地黃多汁液,象徵滋養陰血;蒲黃粉末輕揚,暗合「散瘀於微細之處」。全方簡潔,針對「熱、瘀、虛」三大病機,展現中醫「異病同治」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青竹茹半兩,生地黃1兩(細切),蒲黃半兩。
以水1大盞,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陰虛血少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竹茹地黃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青竹茹半兩,生地黃1兩(細切),蒲黃半兩。 主治: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