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滲紅丸
SHEN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八十五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肺經 28%
肝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滲紅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源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抑制血熱妄行,達到止血效果。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滋養心陰,緩解因血熱、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
因此,滲紅丸方劑中使用生地黃,可有效改善血熱妄行、陰虛燥熱等病症,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滲紅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滲紅丸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紅斑、疹子等皮膚病症。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排出,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
- 健脾益氣:茯苓還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濕熱蘊結往往伴隨脾胃虛弱,影響氣血生化,加重病情。茯苓健脾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提高機體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滲紅丸]之主治為「便血」,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便血多因腸腑濕熱、脾虛不攝或陰虛血熱所致。此方以生地黃搭配白茯苓,側重於「涼血止血」與「健脾滲濕」並行,推測其適應證當屬「陰虛夾濕」之便血,症見血色鮮紅或紫暗、伴口乾舌燥,然排便溏軟或黏滯不暢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生地黃(自然汁)
- 性味甘寒,入心、肝、腎經,具「涼血養陰」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血衄血,崩中漏下,利大小腸」,取其汁液尤能清熱生津,直折血分熱邪,從根本上緩解陰虛血熱妄行之便血。
臣藥:白茯苓
- 性味甘淡平,歸脾、肺、腎經,長於「健脾滲濕」。《神農本草經》言其「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此處用之有二效:
- 健脾以統血:間接固攝血液,防其妄行。
- 滲濕以泄熱:濕去則熱無所附,助生地黃清熱之效,且防生地滋膩礙脾。
- 性味甘淡平,歸脾、肺、腎經,長於「健脾滲濕」。《神農本草經》言其「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此處用之有二效:
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生地滋陰涼血為「靜」,茯苓滲利濕濁為「動」,二者相配,涼血不留瘀、利濕不傷陰。
- 劑型設計:以銀器重湯熬膏,銀性寒可增清熱之力,重湯緩熬則保全藥性;丸劑「梧桐子大」方便長期調理,米飲送服更助脾胃運化。
三、推論延伸功效
本方雖主述治便血,然從藥物配伍可推測以下潛在應用:
- 血熱出血之輕症:如痔瘡出血、婦女經期淋漓(非崩漏者)。
- 陰虛濕熱雜糅證:見於下焦濕熱未清而陰液已傷者,如慢性腸炎或泌尿感染後期調理。
四、治療原理總結
[滲紅丸]以「養陰涼血為本,健脾滲濕為標」,標本兼顧,針對陰虛血熱夾濕之病機,透過「清、養、滲」三法,使血熱得清而血自止,濕濁得利而氣機暢,臟腑功能漸復而血證自癒。
傳統服藥法
肥生地黃(取自然汁)、白茯苓末。
上入銀器內,重湯頓成膏子,入白茯苓末,不以多少,搜和成劑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80丸,空心用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滲紅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五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肥生地黃(取自然汁)、白茯苓末。 主治: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