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散

二金散

ER JI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小腸經 11%
膀胱經 11%
胃經 11%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金散中包含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鬱金味辛、苦,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二金散主治胸脅脹痛,脘腹脹滿,噯氣吞酸等症,鬱金可以通過疏肝理氣,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和不適。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鬱金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二金散中的其他藥物如乳香、沒藥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鬱金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金散中包含雞內金,主要是利用其消積化滯的功效。雞內金為雞的砂囊內壁,富含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能有效分解食物,促進消化吸收。

二金散常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雞內金能幫助消食化積,改善脾胃功能,從而緩解上述症狀。此外,雞內金還有止瀉、利尿等作用,也能配合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金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金腮瘡」,其症狀描述為「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指臉頰或腮部出現潰爛性瘡瘍,初期狀如米粒或豆粒大小,可能伴隨組織侵蝕、滲液。「蝕透」一詞暗示瘡面較深,甚至可能穿透黏膜或皮膚,屬外科瘡瘍範疇。古代醫家歸類此證為「金瘡」或「蝕瘡」的變證,推測與熱毒蘊結、局部腐敗有關,或與小兒體虛、口腔不潔相關。

組成與方義邏輯推理

  1. 龍骨(煅)

    • 性味澀平,傳統用於收斂固澀、生肌斂瘡。
    • 煅後質地疏鬆,更利於吸附瘡面滲液,形成保護層,防止進一步感染。其收斂特性可助瘡口癒合,適用於潰瘍久不斂口之證。
  2. 枯龜殼(塗酥炙黃)

    • 龜殼(龜板)經酥炙後質脆易研,性味甘鹹寒,傳統認為能滋陰潛陽,但此處取其「外治」效用:
      • 「酥炙」增強其溫潤之性,緩和寒涼,避免過於傷正。
      • 龜殼富含膠質與礦物質,煅後研末外用,可能有吸附毒素、促進瘡面乾燥的作用。
      • 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載龜板「燒灰敷臁瘡」,可見其外用於潰瘍的經驗。

配伍原理與治療機制

  • 協同增效:兩藥均經煅製,質地輕浮,便於外敷吸附。龍骨主收斂,龜殼偏滋養,合用既能斂瘡生肌,又能提供局部修復所需的物質基礎(如鈣質、膠質)。
  • 物理作用:細末乾摻可直接覆蓋瘡面,形成物理屏障,阻隔外邪(如風、濕),符合古代「煅藥外用斂瘡」的常見思路。
  • 病機對應:瘡瘍「蝕透」可能涉及虛熱夾毒,龜殼潛陽、龍骨鎮靜,或間接調節局部氣血,緩解熱毒腐蝕之勢。

延伸思考

此方簡潔,反映古代外科「煅藥外用」的特色,針對腐潰不愈的瘡面。現代理解中,煅龍骨可能通過鈣離子釋放調節局部pH,龜殼膠質或有助於組織修復。然其具體療效仍需進一步驗證。

(注: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藥理論推演,實際應用需結合臨床判斷。)

傳統服藥法


龍骨1兩(煅),枯龜殼半枚(塗酥炙黃用)1兩。
上為細末。
每用1字或半錢,乾摻上,挼按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腮腺炎

相同名稱方劑


二金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黃連1錢,黃柏1錢。 主治:眼瞼赤爛。

二金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砒霜1分,麝香1分。 主治:小兒急疳,蟲蝕卻口鼻牙齒。

二金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龍骨1兩(煅),枯龜殼半枚(塗酥炙黃用)1兩。 主治:小兒久痢,大腸虛冷,肛門脫出。

二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鬱金、雞內金(是肚內黃皮,焙)各等分。 主治:大人、小兒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名金腮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