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牛黃丸

解毒牛黃丸

JIE DU NIU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22%
心經 16%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5%
腎經 5%
膽經 5%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牛黃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基於其解毒、清熱、開竅的藥性。

牛黃為牛膽結石,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化痰散結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效能,可針對外感熱毒、內熱鬱結等症狀;而鎮驚開竅則可用於神昏譫語、驚癇抽搐等;化痰散結則可化解痰濁、消散結塊。

因此,將牛黃加入解毒牛黃丸中,可增強其解毒、清熱、開竅之效,對於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等病症有更顯著的療效。

解毒牛黃丸中加入鬱金,主要是因為鬱金具有以下兩項解毒功效:

  1. 清熱解毒:鬱金性寒,味苦,入肝膽經,能清熱解毒,尤其對於濕熱毒邪引起的黃疸、瘡瘍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鬱金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並消散瘀血,改善炎症反應。

因此,解毒牛黃丸中加入鬱金,可以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達到治療目的。

解毒牛黃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可有效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2. 解毒消腫:杏仁亦具有解毒消腫之效,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毒作用,減輕熱毒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因此,杏仁在解毒牛黃丸中發揮宣肺止咳、解毒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解毒清熱、化痰止咳的功效。

解毒牛黃丸為一種常見的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鎮驚開竅。其組成中包含牛黃、珍珠、朱砂、雄黃等多種名貴中藥材,而巴豆亦是其中一味。巴豆性味辛、熱,有毒,歸肝、腎、大腸經,具有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的功效。在解毒牛黃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強烈的刺激作用,促進腸胃蠕動,加速毒素排出體外。

然而,由於巴豆毒性較強,使用時必須十分謹慎,通常會經過特殊處理以減低其毒性。在本方中,巴豆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既可增強整個方劑的排毒效果,又能藉由其他藥物的調和作用來緩解其劇烈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解毒牛黃丸時,應嚴格按照醫師指導,避免自行增加劑量或頻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解毒牛黃丸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效。其能清利頭目、宣散風熱,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解毒牛黃丸的解毒功效,用於治療熱毒上攻、神昏譫語等症。
  2. 芳香開竅: 薄荷芳香氣味,可醒脾開胃,通竅醒腦。在解毒牛黃丸中,薄荷能與牛黃等藥物相輔相成,促進藥力直達病所,加強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閉、神志不清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毒牛黃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後餘毒」,即天花(或類似痘疹)痊癒後殘留的熱毒未清之證。古人認為痘毒若未徹底透發或餘熱內蘊,可上攻頭面七竅,引發以下病證:

  1. 攻眼:熱毒循經上炎,導致目赤腫痛、翳膜遮睛。
  2. 喉痛、牙疳:熱毒熾盛,腐灼咽喉口腔,見喉腫潰爛、牙齦腐出血(牙疳屬熱毒瘀滯之重症)。
  3. 痰壅、驚搐:熱毒挾痰內擾心包或肝經,引動肝風,出現痰鳴氣促、驚風抽搐。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化痰開竅、通泄逐瘀,為治療痘後熱毒壅盛的急症方劑。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牛黃

    • 性涼味苦,入心、肝經,為君藥。
    • 《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驚癇寒熱,熱盛狂痙」,善清心豁痰、開竅熄風,針對痰壅驚搐。
    • 現代理解:牛黃含膽酸類成分,具鎮靜、抗驚厥及解熱作用。
  2. 鬱金

    • 辛寒入肝膽心經,為臣藥。
    • 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助牛黃散熱毒鬱結,尤其適合痘毒瘀滯所致咽喉腫痛或牙疳出血。
    • 現代理解:鬱金揮發油可抗炎镇痛,薑黃素有抗氧化功效。
  3. 杏仁

    • 苦微溫入肺經,佐藥。
    • 宣肺降氣、潤腸通便,既可止咳平喘(治痰壅),亦助大腸泄熱(肺與大腸相表裏)。
    • 現代理解:杏仁苷水解後生成微量氰氫酸,可抑制中樞神經,緩解咳嗽痙攣。
  4. 巴豆

    • 辛熱大毒,入胃、大腸經,使藥。
    • 峻下寒積、豁痰開閉,借其猛利之性迅除臟腑熱毒,尤適熱毒內結之實證(如牙疳腐肉)。
    • 現代理解:巴豆油強烈刺激腸黏膜,引起腹瀉,促進毒物排出。
  5. 薄荷

    • 辛涼入肺肝經,佐藥。
    • 疏風散熱、清利頭目,引藥上行以解頭面部熱毒(如眼疾、喉痛)。
    • 現代理解: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消炎止痛,內服促進黏膜分泌。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牛黃、鬱金清熱為主,佐巴豆辛熱反佐,避免涼遏冰伏(尤其痘毒多兼氣滯血瘀)。
  • 攻補兼施:杏仁潤肺緩瀉,薄荷輕清透散,稍制巴豆峻烈之性。
  • 表裏分消:薄荷透表邪,巴豆泄裏熱,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牛黃為核心,清解心肝熱毒;鬱金、薄荷疏泄上焦鬱火;杏仁、巴豆通降肺腸,使熱毒從二便出。全方針對「熱毒挾痰瘀」病機,適用於痘後餘毒壅盛、體質尚實之急症,體現「苦寒瀉火為主,辛散通泄為輔」的配伍思想。

傳統服藥法


牛黃、鬱金、杏仁、巴豆、薄荷。
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大毒,臨床應用應慎重,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扁桃腺炎妄想狀態急性會厭炎多痰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牛黃丸,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鬱金1錢,牛黃1錢,杏仁14個,巴豆(去油)5分。 主治:痘後餘毒,痰壅驚悸。

解毒牛黃丸, 出處:《治痘全書》卷十四。 組成:牛黃、鬱金、杏仁、巴豆、薄荷。 主治:痘後餘毒,或攻眼,或喉痛,牙疳痰壅,驚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