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天柱丸中加入蛇含石,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化痰止咳: 蛇含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壅肺、痰熱阻肺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與天柱丸整體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相輔相成。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蛇含石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在一些伴隨疼痛、腫脹的肺熱咳嗽、肺癰等病症中,蛇含石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天柱丸中包含鬱金,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 行氣止痛:鬱金味辛、苦,性溫,入肝、膽經,能行氣解鬱,活血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二、 清熱解毒:鬱金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
因此,天柱丸中加入鬱金,可起到行氣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主治功效
天柱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記載與藥理分析,天柱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風氣所致的頸項軟弱、頭部不正之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
- 病因病機分析:
- 風氣侵襲: 諸如《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等均指出本證與「風氣」相關,認為風邪侵襲導致氣血不和,筋脈失養,故頸項軟弱,頭部無法維持正常位置。
- 督脈虛弱: 《赤水玄珠》中,孫一奎指出「項軟者,乃督脈虛而筋骨不收斂也」,強調了督脈氣血不足,無法支撐頸項筋骨,是導致此症的另一重要原因。
- 肝經風動: 《醫學入門》則提到「風氣入肝,筋舒頭項軟者」,認為肝經受風邪侵擾,導致筋脈失於濡養,亦可引起頭項軟弱。
- 治療原理分析:
- 祛風通絡: 荊芥湯作為藥引,具有發散風邪、疏通經絡的作用,有助於驅散侵入機體的風邪,改善經絡氣血運行。
- 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蛇含石經過?醋淬制,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緩解頸項肌肉的疼痛和僵硬。
- 行氣解鬱、開竅: 鬱金具有行氣解鬱、活血通絡之功,可以疏通經絡,解除氣機鬱滯。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作用,可加強藥效,使藥力直達病所。
- 補益督脈(間接): 雖然天柱丸本身未直接強調補益督脈,但通過祛風邪、活血通絡等作用,可間接改善督脈氣血運行,為筋骨提供營養,從而起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 協同增效: 諸藥合用,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祛風通絡、活血止痛、行氣解鬱的作用,使機體氣血調和,筋骨得以濡養,故能有效治療頸項軟弱,頭部不正等症。
- 臨床應用分析:
- 主治症狀: 綜合各醫籍記載,天柱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頸項軟弱,頭部無法豎直,或向前、向後傾斜等症狀。
- 痘後疾患: 《醫學入門》提及天柱丸還可用於治療痘後目赤腫痛,及風邪入肝所致的筋舒頭項軟等症,表明其應用範圍具有一定的擴展性。
- 配伍應用: 《醫學入門》中,天柱丸還與健骨散、生筋散等配伍使用,可見中醫治療的靈活性,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進行辨證加減,以達到最佳療效。
總而言之,天柱丸以蛇含石、鬱金、麝香為主要藥物,配合荊芥湯為藥引,其治療原理立足於祛風邪、通經絡、活血化瘀、行氣解鬱,從而達到改善頸項軟弱,使頭部恢復正常位置的療效。 雖然古籍中對督脈的認識略有不同,但仍可見古人重視「扶正祛邪」的治療思想,強調機體氣血運行的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蛇含石(大)1塊(煅7次,用醋淬7次),川鬱金末少許。
上為極細末,和前藥末,入少麝香和勻,用雪白大米飯為丸,如龍眼大。
每服1丸,荊芥湯化下;或加生薑汁1-2滴,或用金銀薄荷湯,早晨不拘時候送下。風熱項軟,合用涼肝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天柱丸,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蛇含石(大)1塊(煅7次,用醋淬7次),川鬱金末少許。 主治:小兒風氣,頸垂軟,頭不得正,或去前,或去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