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白草丸中加入山豆根,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山白根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皆有良好療效。
山白草丸常用於治療多種熱毒所致的疾病,而山豆根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進一步緩解病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山白草丸中添加白癬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癬皮,又名地膚子,性涼味苦,歸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力,能有效控制濕熱之邪侵犯肌膚,而燥濕止癢的功效則能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瘙癢、疹子等皮膚問題。
山白草丸所治療的病症,多與濕熱毒邪相關,而白癬皮的加入,恰能針對病因,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山白草丸方劑中加入夏枯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夏枯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其清熱瀉火之力,可有效抑制因熱毒壅盛而引起的咽喉腫痛、乳腺炎、甲狀腺腫等病症。同時,夏枯草還能散結消腫,對於山白草丸所治療的結核性疾病,其散結作用有助於消散肺部病竈,緩解症狀。
因此,夏枯草在山白草丸中起到輔助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山白草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破血消癥、消積止痛之功效。山白草丸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莪朮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莪朮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釋放,減輕組織水腫。對於山白草丸所針對的跌打損傷等病症,莪朮可以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山白草丸中加入王不留行,主要基於其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王不留行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下乳之效。對於山白草丸所治的乳腺疾病,王不留行可疏通乳腺經絡,促進乳汁分泌,緩解乳房脹痛等症狀。
此外,王不留行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改善乳房腫塊,配合山白草的清熱解毒功效,共同達到消腫止痛、化瘀散結的目的。
山白草丸中包含大青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大青葉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咽止痛之功效。
山白草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大青葉可清熱解毒,涼血消斑,與山白草等藥材共同發揮作用,協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白草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記載主治「銀屑病靜止期皮損較厚者」,屬中醫「白疕」「乾癬」範疇。靜止期皮損厚硬多因風熱鬱久,營血虧耗,氣滯血瘀,痰瘀互結於肌表所致。治法需清熱解毒以除鬱熱、散風軟堅以消皮損,兼活血化瘀以通絡散結。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
- 山豆根、白蘚皮、草河車:三藥均性寒,善清熱解毒。山豆根瀉火毒,白蘚皮祛風除濕,草河車(蚤休)涼血消腫,合用以解血分鬱熱,抑制皮膚熱毒熾盛。
- 大青葉、魚腥草:清熱涼血,魚腥草兼消癰腫,針對皮膚紅腫厚硬之病理產物。
活血化瘀散結
- 炒三稜、炒莪朮:破血行氣,消積散結,針對氣滯血瘀導致的皮損增厚。
- 王不留行:通經活血,助三稜、莪朮疏通經絡瘀滯,促進皮膚氣血運行。
軟堅散風
- 夏枯草:清肝散結,化痰軟堅,專治瘰癧結塊,此處用以軟化皮損角化。
全方配伍特色
此方以「清解熱毒」為核心,結合「活血破瘀」與「散風軟堅」,體現中醫「結者散之」的治療思維。銀屑病靜止期因長期氣血瘀阻,熱毒未盡,故以寒涼藥清餘熱,搭配活血藥改善局部循環,輔以夏枯草等軟化角化。煉蜜為丸可緩和峻藥之性,使藥效持久作用於體表。
推論延伸功效
組方邏輯暗示其或可應用於其他「熱毒瘀結」之皮膚病變,如慢性濕疹增厚、結節性癢疹等屬實證者,但需辨證相符方可奏效。
傳統服藥法
山豆根90克,白蘚皮90克,草河車90克,夏枯草45克,魚腥草90克,炒三稜45克,炒莪朮45克,王不留行45克,大青葉45克。
清熱解毒,散風軟堅。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
每服3丸,開水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白草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山豆根90g,白藓皮90g,草河車90g,夏枯草45g,魚腥草90g,炒三棱45g,炒莪朮45g,王不留行45g,大青葉45g。 主治:清熱解毒,散風軟堅。主治:銀屑病靜止期皮損較厚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