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與溫病的千年爭論,從「經絡體質」進行大和解!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2-04-06 首次發表:

中醫的溫病派與傷寒派爭論千年,溫病派認為,人們在進入春天之後容易出現溫病,這是因為漫長的冬天寒邪潛伏於體內,到春天陽氣漸升之後,才會出現一系列發病感冒症狀。

而今從經絡數據看來,這兩個學派在經絡本質上沒有差異,若從經絡體質的角度來看,「寒性陽虛經絡體質」適用於傷寒派理論,而「鐵三角經絡體質」適用於溫病派理論,千年來溫病的傷寒的爭議,或可從此停歇。

中醫為什麼有溫病及傷寒之爭議?

中醫的溫病學是相當流行的學派,甚至可以說現代多數中醫診所都是溫病派。然而,自古有一派中醫師堅持運用《傷寒論》的觀念,所以又稱為傷寒經方派。

傷寒經方派總喜歡用「熱性」藥物,而溫病派總喜歡用「寒涼」藥物。傷寒派始終堅持顧護陽氣,而溫病派重視保存陰液,看法是完全相反的

由於兩派立場完全相反,所以中醫界一直有思想上的差異。有些人會問說:「這有差嗎?」「這個議題對我而言,有什麼意義嗎?」

溫病派與傷寒派,開中藥的立場永遠不同
溫病派與傷寒派,開中藥的立場永遠不同

如果說,你的體質很寒,有一天去找溫病派中醫師看病,他幫你開寒涼藥。同一天也去找傷寒派中醫師看病,他幫你開溫熱藥。同一個病,卻用兩種完全相反的治法,你說有沒有差呢?

結果溫病派的會罵傷寒派:「你開這麼熱的藥會傷陰,就算治好也會短壽!」傷寒派會罵溫病派:「就已經很寒了,還開寒藥,你是要把人害死?」中醫界就這樣爭議了上千年,至今還沒有停止,你說奇不奇怪?

溫病與傷寒在根源上是一樣的

其實,溫病與傷寒在最早的時候是沒有區分的,遠在《黃帝內經》中提到「民乃厲,溫病乃作。」、「其病溫厲大行」。

當時,溫病就等於是傷寒,古書《難經》中也提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為什麼會有溫病?這是源自於《黃帝內經》提到的一句話,所謂: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這是指在去年冬天裡感受到了寒邪之氣,那時候並沒有發病,但是寒邪潛伏於體內,到春天陽氣漸升之後,才會出現一系列發病感冒症狀(伏氣)。夏至之前是「溫病」,夏至之後是「暑病」。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體內的寒邪久伏化熱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體內的寒邪久伏化熱

不正常的氣候狀態,在古代稱為「非時之氣」,也會出現疫癘之氣,而出現溫病最常見的天氣,就是炎熱、濕熱的天氣,尤其是中國南方很容易出現這種天氣

許多人在這種環境下生病,中醫師運用傷寒派的溫熱中藥治療,發現效果不佳,所以自行研發新理論。自此這兩套思維模式就開始分家,尤其是中國南方這種學派是最熱門的!

一直到明清的時候,吳有性提出《瘟疫論》,認為瘟疫是由一種不可見的異氣所導致,由口鼻而入,與現代的病菌學、病毒學說接近,逐漸成為中醫主流。可以說中醫從明清開始,就開始與現代醫學理念一致了。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結合溫病派更是順水推舟,中醫學校教這套方法,學生出來開中醫診所當然也運用這套方法。漸漸地傷寒學派逐漸被人們遺忘,溫病派成為主流。

然而,你會發現中醫界總有一些傷寒派的推廣人士在吶喊疾呼,千萬不要忘了這才是中醫的根本理論。雲端中醫許多會員也很納悶,傷寒派的中藥明明效果就是很好,為什麼溫病派反而會成為主流呢?

從經絡數據,探討所謂的「溫病」現象

不論古人寫再多書,再怎麼描述,溫病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然而,現在運用經絡檢測,直接運用數據與圖表,就可以用眼睛清楚看到所謂的「溫病」現象,以下列出兩個重點經絡現象:

1. 風寒與風熱感冒

溫病派認為,感冒主要是由「熱邪」或「寒濕陰邪化熱」所引起的一系列外感疾病,出現溫病通常與天氣炎熱有密切關係

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循序漸進開始進入體內(註1),首先會侵犯「肺臟(肺經)」,由於「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所以外感主要影響這兩個臟腑(肺、大腸)。

這個現象在近代運用良導絡觀察經絡能量之後也達到印證,由於肺經與大腸經的連動性極高,而出現異常時真的就容易出現一系列感冒相關症狀,列之如下:

溫病相關症狀有:發熱、頭痛、頭暈、口渴、全身痛、身體疲倦想睡覺、咳嗽、鼻塞、黃痰、氣喘、胸痛、心煩、失眠、喉嚨痛、噁心、小便黃、便秘、失眠、皮膚發癢。

由於「肺經」、「大腸經」與「三焦經」之間的連動性很高,這三條經絡尤其在每年春天(2-4月)的時候成為虛證(能量相對低下)。經絡能量氣血不足時,容易出現各種類似感冒症狀,同時出現胸悶、胸痛..等等胸部症狀,這可以說是一種「風寒感冒」。

從肺、大腸與三焦經看溫病的現象
從肺、大腸與三焦經看溫病的現象

而4-5月之後這三條經絡實證(相對強旺)愈來愈強大,一直持續到9-10月,這段期間天氣普遍炎熱,體內火氣也非常旺盛,也會出現感冒症狀,這可以說是一種「風熱感冒」。

體內經絡氣血旺盛之後,整個寒冬時因為「寒凝氣滯」所造成的胸部瘀阻會被推動,因此更容易出現胸部不舒服現象,一系列的溫病(流行性感冒)症狀也會陸續出現

很奇特的是,以台灣地區為例,從2021疫情大流行開始,每年都是從3-5月開始機率升高,完全印證了這種經絡現象。

2.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上面提到《黃帝內經》所說的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種抽象概念,如何從經絡數據看到端倪?方法也是很簡單。所謂的「冬傷於寒」,意思就是冬天的寒氣,讓體內的陽經沒有能量,讓陽經傷到了!

這個陽經主要指的就是少陽經(三焦經、膽經)與陽明經(大腸經與胃經)。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出,在初春的時候,這4條經絡經常是同步虛證。到了4-5月時,天氣開始熱的時候,這4條經絡通常是同步實證

從少陽經、陽明經看溫病的現象
從少陽經、陽明經看溫病的現象

在經過整個冬天,累積寒氣到了春天的時候,有一定比例的人寒到極點,就會發病。而有一定比例的人,在春季末期轉夏天時,體內陽經轉實證,也會發病。這就是「春必病溫」現象

這裡舉個案例:某會員K先生在2021年3月中之後,就開始出現感冒現象,過去的他很喜歡喝冰水,因為他常感到體內很熱。

幾天前開始,他突然間感到胸悶、頭痛、頭昏、身體疲倦想睡覺、輕微咳嗽、鼻塞、有痰…等等,完全就像是感冒了,當時服用傷寒派的「小青龍湯」,效果就非常好!

他當時的經絡圖分享如下圖,就是典型少陽與陽明經虛證。從大量數據中顯示,每年初春的時候反而是一年陽虛最嚴重的時候,相這樣的經絡數據相當多,因為很容易出現,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印證。

進入春天後常見的經絡現象,可驗證溫病理論

適用於「溫病派」與「傷寒派」的兩種經絡體質

以上探討了溫病派與傷寒之爭論,也從經絡數據理解溫病的現象,現在要來進行大和解了!

事實上,溫病派與傷寒派各有市場,因為從體質角度來看,可以分類為有兩種經絡體質,每一種體質都有適用的派別,分術如下

1.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

雲端中醫提到的第一個「寒性陽虛體質」,也就是一年四季幾乎都是陽經虛證的經絡體質。這種人一年四季都會怕冷,就算在炎熱的夏天裡,表面上怕熱,骨子裡還是怕冷。

像這樣的體質的人,不論外在的天氣再怎麼熱,他/她都適用非常溫熱性的中藥或食物,這就是「傷寒派」的適用對象

這裡舉個例子,在2021年夏天7月的時候,某位女性會員C小姐的朋友,有一天突然間頭痛,嚴重到想要嘔吐,當時C小姐幫她進行經絡檢測,竟然出現冬天才有的經絡現象。

夏季嚴重頭痛,卻出現陽虛經絡型態
夏季嚴重頭痛,卻出現陽虛經絡型態

當時C小姐有點懷疑的說:「這應該可以吃非常熱的吳茱萸湯,不過天氣這麼熱,我有點猶豫?」這位朋友說:「沒關係,反正吃不死人!」沒想到服用「吳茱萸湯」10分鐘之後,頭痛完全消失,嘔吐現象也緩解,讓他們兩人驚訝不已!

直到2022年3月時,雲端中醫開發出自動判斷體質,確認她是「寒性陽虛體質」,C小姐才說:「難怪,過去每次給你熱藥吃,效果都很好咧!」

2. 鐵三角經絡體質

雲端中醫提到的第二個「鐵三角經絡體質」,也就是一年四季幾乎都是陽經實證的經絡體質。這種人你只要給他一點點熱藥,沒多久他/她就流鼻血給你看,你說這有可能運用傷寒派的熱藥嗎?

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在台灣中南部,東南亞地區大量找到這種經絡體質的案例,他們根本無法理解什麼叫做「冷」,一年四季體內就是處於燥熱狀態。以L先生為例,他住在台灣南部,一年四季都是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就是典型的「鐵三角經絡體質」。

鐵三角經絡體質,經常出現頭痛案例
鐵三角經絡體質,經常出現頭痛案例

他在一年四季不定時也會出現頭痛,他可真不能服用「吳茱萸湯」,他說:「我不能吃這個藥啦!會非常燥熱,同時便秘、肛門感覺辣辣的!」結果他次吃「川芎茶調散」或是「銀翹散」這類中藥,就會舒緩。

另一位住在馬來西亞的C先生也回報,他的老婆有一次吃到「肉骨茶」之後就生病了,他幫老婆進行經絡檢測,出現三焦經、大腸經爆表的經絡現象,這就是體內嚴重火熱的訊號。

尤其是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一年四季沒有冬天,更是難以理解什麼叫做「寒性陽虛體質」,你說他們如何運用傷寒論的溫熱藥物呢?

不過,由於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住在赤道附近的人也不例外,所以依然可以塑造出寒性體質。依照在馬來西亞執業的中醫師會員描述,溫熱藥依然適用於赤道附近的某些人。

因此,不論你住在赤道或是北極,只要是寒性體質,高機率適用於「傷寒派」的溫熱藥; 鐵三角體質,高機率適用於「溫病派」的寒涼藥。至於「綜合經絡體質」,那就兩種派別皆可,依照症狀加以運用

在經絡數據下,溫病與傷寒之爭自此消失

上面提到的經絡體質,指的是一種僵固不變的經絡數據現象,也就是不管天氣怎麼變化,體內的經絡型態都是不變的。

然而,對相對健康的人,或是平和體質而言,會是冬天出現陽虛經絡型態,夏天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一年四季都在變化,不會有固定的經絡體質現象,這時候是應該用「溫病派」,還是「傷寒派」呢?

許多會員在過去都發現一個現象,當一個人開始運用「溫熱療法」(例如:遠紅外線熱療),或開始服用熱藥(例如:四逆湯),很容易會開始出現各種感冒症狀。這就是體內寒氣被逼出體內的自然現象。

當這種感冒出現時,也可能會發高燒、口渴、尿黃...等等,出現各種熱象,運用寒涼藥物來清除表面上的火熱有效,運用熱性藥物從根本去寒也會有效,只是立場與角度不同

依照體質分類,不論溫病派或傷寒派都有效果
依照體質分類,不論溫病派或傷寒派都有效果

而當一個人永遠處於炎熱的狀態下,或是一種炎熱的經絡體質下,只要不要整天待在冷氣房,體內寒邪整天往外跑,這時候運用熱性藥物效果就不好,甚至更不舒服。

如果真要區分派別的運用,或許可以依照緯度與機率來概略區分。例如:北緯25-60度的人們,較高機率適用於傷寒派,北緯25至赤道之間,較高機率適用於溫病派。

不論哪一個緯度,只要體內有寒氣就要驅寒,體內過於火熱就要清熱。任何時候只要直接觀察經絡能量的變化,依照天氣與地域狀態隨之調整,這才是因地置宜且較科學化的現代中醫理論,傷寒派與溫病派之爭自此停歇


註1: 溫病的傳變過程,在其理論上分四個階段:在衛分、在氣分、在營分和在血分的階段。總共有九種溫病: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 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立春之後春分之前稱為風溫。春分之後夏至之前稱為溫熱。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稱為暑溫。立秋之後寒露之前,稱為秋燥。寒露之後立春之前稱為冬溫。長夏初秋濕中生熱,稱為濕溫。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