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枳桔瀉白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行氣消滯: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之效。方中加入枳殼,可疏肝理氣,消散瘀滯,解除胸悶、腹脹等症狀,使氣機通暢,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滯、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方中加入枳殼,可緩解嘔吐症狀,改善患者的臨牀表現。
枳桔瀉白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一、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之效。方中加入桔梗,可助於宣暢肺氣,利咽開音,改善因痰濁阻肺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二、引藥下行:桔梗具有升提之性,能引藥下行,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方中加入桔梗,可使瀉白散中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瀉熱利濕,達到治療目的。
枳桔瀉白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水: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水、止咳化痰的功效。方中以枳實、桔梗等藥物瀉肺降氣,而桑白皮則可輔助宣肺利水,使水氣宣通,避免痰濁阻滯肺氣,從而達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的效果。
- 潤燥滑腸: 桑白皮同時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可以緩解方中瀉下藥物對腸道的刺激,避免燥結便祕。此外,桑白皮還可配合其他藥物,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利水消腫。
枳桔瀉白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之效。方中以枳實、橘皮瀉火化痰,地骨皮則進一步清熱解毒,避免火毒傷陰。
- 滋陰潤燥: 地骨皮能滋陰潤肺,與方中瀉白散的瀉熱燥濕作用相輔相成,防止燥熱傷陰,避免寒涼傷陽,保持陰陽平衡,達到治病的目的。
枳桔瀉白散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枳實、桔梗、大黃皆屬寒涼之性,易傷脾胃,而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藥物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使其藥力得以發揮,避免副作用。
- 緩解藥物毒性: 瀉白散中大黃為峻下藥,甘草能解其毒性,防止大黃過於猛烈,避免對腸胃造成傷害。同時,甘草亦能調和枳實、桔梗等藥物的燥性,使其藥力更為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枳桔瀉白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肝氣壅盛」所致諸症,核心病機為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化火,上犯肺金,下結腸腑。具體表現如下:
- 氣滯脹痛:「心腹脹滿,脅脅刺痛」為肝氣橫逆,克犯脾胃,阻滯經絡之象。
- 腑氣不通:「氣秘便結」乃肝鬱化火,耗傷津液,或氣機不降,傳導失司所致。
- 脈象佐證:「左關沉實」提示肝經氣火鬱結,沉主裡證,實為邪氣壅盛。
此方結合疏肝、瀉肺、通腑三法,體現「肝肺同治」「氣火並調」思路,既解肝鬱之標,又瀉肺金之實,以復氣機升降。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枳殼(君藥)
- 作用:苦辛微寒,歸脾胃經,長於行氣寬中,破滯消脹。
- 配伍意義:針對「氣秘便結」,降瀉腸腑滯氣;其性沉降,能制肝氣上逆,助恢復肺肅降之權。
2. 桔梗(臣藥)
- 作用:辛散苦泄,專入肺經,宣通肺氣,載藥上行。
- 配伍意義:與枳殼相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如《溫病條辨》枳桔湯意);肺氣宣暢則助肝氣疏泄,符合「佐金平木」之法。
3. 桑白皮(臣藥)
- 作用:甘寒清瀉,專入肺經,清瀉肺火,利水消腫。
- 配伍意義:肝鬱化火易刑肺金,此藥瀉肺中鬱熱,斷「木火刑金」之鏈,兼防肺熱下移大腸。
4. 地骨皮(佐藥)
- 作用:甘寒清潤,歸肺腎經,涼血退蒸,清瀉伏火。
- 配伍意義:協桑白皮增強清肺之力,兼滋陰津,防氣火耗傷陰液;針對肝鬱化火之潛在陰傷。
5. 甘草(使藥)
- 作用:甘平緩急,調和諸藥。
- 配伍意義:緩解脅腹之急痛,制桑白皮、地骨皮寒涼之性,防枳殼破氣傷正。
全方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疏肝瀉肺,升降氣機」為核心:
- 肝肺同調:枳殼、桔梗調暢氣機,疏肝鬱而宣肺氣;桑白皮、地骨皮瀉肺清金,抑木火之亢逆。
- 標本兼顧:肝鬱為本,氣滯、火亢為標,方中行氣與清熱並舉,既解脹痛、便秘之標,又防氣鬱化火之變。
- 升降相因:枳殼降腑氣,桔梗升肺氣,契合「肝主升發,肺主肅降」之生理,恢復周身氣機循環。
此方結構簡練,深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肺」之經旨,通過調肺以達疏肝之效,展現中醫「臟腑相關」理論之妙用。
傳統服藥法
枳殼、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緩解便秘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枳桔瀉白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四。 組成:枳殼、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主治:肝氣壅盛,心腹脹滿,脅脅刺痛,氣秘便結,脈左關沉實。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