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瀉白散中包含桑白皮,其原因如下:
- 宣肺利水: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水、止咳之效。麻黃瀉白散主治風寒束肺,水氣內停之證,桑白皮可宣通肺氣,利水消腫,配合麻黃、桂枝等藥物,達到疏風散寒、利水消腫的效果。
- 清熱解毒:桑白皮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解肺熱,緩解痰熱壅肺之症,與麻黃、石膏等藥物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肺熱咳嗽、喘息等症狀。
麻黃瀉白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麻黃瀉白散用於治療風熱犯肺、肺熱咳嗽、熱毒壅盛之證,地骨皮能清肺熱、解毒散熱,與麻黃、石膏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之目的。
- 滋陰潤燥: 地骨皮亦能滋陰潤燥,對於風熱所致的燥熱咳嗽,可起到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麻黃瀉白散中加入地骨皮,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使方劑的治療效果更加完善。
麻黃瀉白散中加入甘草,是為了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並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避免燥熱傷津。同時,甘草能補脾益氣,減輕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損傷脾胃。此外,甘草還能解毒,降低白芥子、杏仁等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因此,甘草在麻黃瀉白散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麻黃瀉白散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發散風寒,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解表之功效,可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麻黃瀉白散以麻黃為主藥,正是利用其發散風寒之性,快速解除表證,促進病邪外解。
- 通宣肺氣,利水消腫:麻黃同時具有通宣肺氣、利水消腫的作用。麻黃瀉白散中的白朮、茯苓等藥物,也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麻黃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協同作用,疏通肺氣,利水消腫,達到治療表證兼有肺氣不利、水濕停滯的功效。
麻黃瀉白散中包含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麻黃瀉白散主治風寒束肺,表寒裏熱,肺氣不宣之症,杏仁可與麻黃、石膏等藥物協同作用,宣肺解表,止咳化痰,使肺氣宣通。
- 潤燥止咳: 杏仁還有潤肺止咳之功。麻黃瀉白散中加入杏仁,可以緩解因風寒束肺導致的肺燥,滋潤肺氣,進一步達到止咳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麻黃瀉白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保命歌括》的記載,麻黃瀉白散主治「風寒傷肺,喘急咳嗽」。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的組成包含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麻黃和杏仁。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宣肺平喘: 麻黃為君藥,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可以宣散肺中之風寒邪氣,恢復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從而減輕喘急咳嗽的症狀。杏仁輔助麻黃,潤燥化痰、止咳定喘,加強平喘之效。
清瀉肺熱: 桑白皮和地骨皮為臣藥,二者皆有清肺熱的作用。桑白皮還能利水消腫,地骨皮則能清熱解毒、降血壓。二者合用,可清除肺中之熱邪,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喘咳症狀。
調和諸藥: 甘草為佐使藥,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功效。在此方劑中,甘草可以調和麻黃的辛溫之性,防止其過於發散,同時也能緩解咳嗽引起的疼痛。
綜合分析古文內容:
《保命歌括》指出「人之病喘者,須審其受病之因。如因於風寒外感者,宜五虎湯、麻黃瀉白散主之」,明確指出了麻黃瀉白散適用於風寒外感引起的喘咳。文中還提到「哮以聲名,喘以息急言」,「哮為咽痰,喘為暴病」,提示哮喘與痰的關係密切。麻黃瀉白散通過宣肺、清熱、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因風寒外感、痰熱壅肺所致的喘急咳嗽。
總而言之,麻黃瀉白散通過宣肺平喘、清瀉肺熱、調和諸藥的綜合作用,達到治療風寒傷肺、喘急咳嗽的目的。它針對風寒外感、肺氣失宣、痰熱壅肺的病機,是一劑有效的方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瀉白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十八。 組成:桑白皮1錢,地骨皮1錢,甘草半錢,麻黃半錢,杏仁半錢。 主治:風寒傷肺,喘急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