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瀉白散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邪,止癢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風邪入侵肌膚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祛除風邪,緩解不適。
- 配合白鮮皮,清熱解毒:白鮮皮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性偏寒,容易損傷陽氣。防風則能溫和脾胃,緩解白鮮皮的寒性,使藥效更加平衡,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因此,防風在防風瀉白散中起到了疏散風邪、止癢止痛,以及緩解白鮮皮寒性、平衡藥性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防風瀉白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其能清肺熱,解毒散結,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桑白皮還能利水消腫,通絡止痛,對於水腫、風濕痺痛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桑白皮在防風瀉白散中,不僅能清熱解毒,宣肺止咳,還能利水消腫,通絡止痛,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防風瀉白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方劑中,防風散風止癢,瀉白散清熱解毒,而地骨皮則針對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瘡瘍等症,起到清熱涼血、消腫止癢的作用,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防風瀉白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防風瀉白散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為主要功效,方中藥材多性寒涼,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
-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使各味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同時,甘草還具有解毒的作用,可減輕其他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主治功效
防風瀉白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防風瀉白散,方劑組成簡潔,由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四味藥組成。其主要功效在於 散風解表、清肺止咳、退熱除蒸,並兼具調和藥性之功。此方劑在古籍中主要應用於 外感風邪、肺氣不宣 所致之病症,特別是哮病、喘咳、身發熱等表現。
治療原理分析:
散風解表:
- 方中 防風 為君藥,其性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止痛解毒之功。此藥能將侵襲於肌表之風邪驅散,使邪從表解,減輕外感所致之身發熱、惡寒等症狀。《症因脈治》言:「冒風者,防風瀉白散」,即明示其散風解表之效。
- 古人云:「風為百病之長」,外感風邪為許多疾病的開端。防風之散風解表作用,直接針對病邪,從病因入手,為後續藥物的發揮奠定基礎。
清肺止咳:
- 桑白皮 為臣藥,性味甘寒,歸肺經,具清肺利水、止咳平喘之功。《症因脈治》載:「嗽不止,加桑白皮」,即指其止咳之效。外感風邪常易犯肺,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咳嗽、喘逆等症狀。桑白皮能清瀉肺熱,使肺氣調暢,咳嗽自止。
- 肺為嬌臟,易受外邪侵擾。桑白皮之清肺功效,能有效清除肺內之邪熱,使肺氣得其宣降,止咳平喘之效顯著。
退熱除蒸:
- 地骨皮 為佐藥,性味甘寒,歸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退熱除蒸之功。風邪侵襲肌表,易鬱而化熱,或有肺熱內蘊。地骨皮能清退內熱,特別是針對陰虛所致之骨蒸潮熱,有較好的療效。
- 地骨皮的退熱作用,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裡或肺熱所致的發熱。其退虛熱之效,能兼顧外感與內熱之不同情況。
調和諸藥:
- 甘草 為使藥,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之功。甘草調和諸藥之性,使各藥之間能協同作用,避免藥性偏頗,又能補益脾氣,固護正氣,防止病邪傷及正氣。
- 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還能補脾益氣,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的同時,兼顧了患者的身體狀況。
綜合分析:
防風瀉白散整體而言,其組方思路是從 散風解表、清肺熱、止咳喘 三個方面著手。此方劑之巧妙在於,它不僅能解除外感風邪,還能清泄內熱,達到 表裡兼顧 的目的。在肺系疾病中,尤其適用於 外感風寒或風熱,兼有肺熱、咳嗽、喘逆 等症狀者。
《症因脈治》中多次提到防風瀉白散,並指出其適用於“風氣勝者”、“外有感冒”、“冒風者”等情況, 可見其針對 外感風邪 所致之病症有明確的療效。此外,在“肺熱癉瘧”及“金邪入木”之證中,也均有提及本方,可見其應用範圍之廣泛。
總而言之,防風瀉白散以其 散風解表、清肺止咳、退熱除蒸 之功效,適用於風邪外襲、肺氣失宣所致的哮病、喘咳、發熱等症狀,是治療肺系外感病症的常用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外感風熱,肺熱咳嗽者。
- 風寒咳嗽者不宜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瀉白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防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主治:哮病外有感冒,身發熱者;或風寒喘咳,以風氣爲勝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