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仙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地骨皮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療熱病發熱、口渴咽乾、盜汗、吐血、衄血等症狀。地仙散作為清熱解毒方劑,加入地骨皮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
- 滋陰潤燥: 地骨皮兼具滋陰潤燥的作用,可改善陰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五心煩熱等症狀。地仙散若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地骨皮的加入則可加強其效力。
地仙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散寒,止痛止癢: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地仙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麻木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症狀。
- 配伍增效:地仙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白芷、當歸等,也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防風與這些藥物配伍,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地仙散中含有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地仙散中可能包含其他較為偏燥或寒涼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甘草本身也具有某些藥效,例如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主治功效
地仙散主治功效分析
地仙散,綜觀古籍記載,其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退熱:
- 諸多醫家皆指出地仙散能「治骨蒸肌熱」、「一切虛勞煩熱」、「傷寒、伏暑後煩熱不安」。
- 《衛生寶鑒》謂其能治「心臟積熱口乾」、「煩渴」、「頰赤」,亦可「生津液」、「兼治汗後餘熱」,表明其具清解熱邪之功。
- 《世醫得效方》明確指出其能治「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可知其對外感病後餘熱有良效。
- 《奇效良方》亦提及「治傷寒後伏暑,煩熱不安,及煩熱虛勞」,再次強調其退熱之功。
2. 治療虛勞:
- 多部醫書均強調地仙散能治「虛勞煩躁」。
- 《普濟本事方》、《嚴氏濟生方》更明確指出其可「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
- 《周慎齋遺書》亦指其「治骨蒸肌熱,虛勞煩躁」。
- 《養生類要》認為「凡人年四十以下患勞怯,且不必補,只先退潮熱調理可愈」,亦是針對虛勞的論述。
- 《醫便》亦有「治人四十以上患癆怯,且不必補,即先退潮熱」的說法,可見其退虛熱的重要性。
3. 生津止渴:
- 《衛生寶鑒》言其能「生津液」,亦能治「煩渴」。
- 《世醫得效方》亦指出其可「生津液」,可見其在退熱的同時,也能夠緩解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地仙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其組成的藥物協同作用:
- 地骨皮: 作為君藥,其清熱解毒,並能退虛熱。其味甘,性寒,能入血分,清除伏熱,尤擅清骨蒸勞熱,是治療虛熱煩躁的要藥。
- 防風: 為臣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其作用在於疏散表邪,使鬱滯的邪熱外達,有助於減輕體內的熱鬱。
- 甘草: 為佐使藥,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其甘味能補益脾胃,緩和藥性,使方劑作用更為平和。
綜合來看,地仙散的配伍,既能清熱退熱,又能疏散表邪,兼以養陰生津,故能有效治療骨蒸肌熱、虛勞煩熱等症。針對不同病因所致的熱症,均能發揮一定的療效,特別是針對虛勞體質的熱症,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此外,方中雖以清熱為主,但亦兼顧了表邪,體現了「內外兼治」的原則。
總之,地仙散的治療原理,是針對熱邪鬱滯、津液受損的病機,通過清熱、疏表、生津等手段,以達到退熱、止煩、生津的目的。其配伍精當,功效顯著,故被歷代醫家所推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除煩安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骨蒸肌熱和傷寒、伏暑後煩熱不安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陰虛火旺。
- 本方有出汗、口乾、便秘等副作用,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六引《經驗方》。 組成:北地骨皮1兩,防風1兩,人參2錢半,雞蘇2錢半,甘草2錢半。 主治:骨蒸肌熱,一切虛煩。
地仙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五。 組成:地骨皮1兩,防風1兩,人參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生津液。主治:心臟積熱口乾,或煩渴,頰赤,舌澀,及汗後餘熱。
地仙散,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地骨皮2兩,防風(去蘆)1兩,甘草半兩,麥門冬1兩(去心)。 主治:生津液而清肺火。主治:骨蒸肌熱,一切虛勞煩躁。
地仙散,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地骨皮(洗,去心)1兩,防風(去钗股)1兩,甘草(炙)1分。 主治:解一切虛煩躁,生津液。主治:骨蒸肌熱。傷寒、伏暑後煩熱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