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肌丸
JIE J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三十引《王氏手集》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解肌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防風性辛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止咳止喘之效。配合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達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
2. 疏風止痛:防風還能疏散風邪,止痛止癢。對於風寒引起的肌肉關節疼痛、瘙癢等症狀,能起到緩解和治療的作用。
因此,解肌丸中加入防風,不僅能增強方劑的解表散寒功效,還能緩解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解肌丸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毒症狀,地骨皮能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二、滋陰潤燥:地骨皮同時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陰虛火旺所引起的發熱、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在解肌丸中,地骨皮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有效治療外感風熱所引起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解肌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解肌丸出自《王氏手集》,主要用於治療「外搏風邪,內挾痰飲,熱在上焦,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咳嗽有血」等症狀。
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記載的症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外感表證:「外搏風邪」提示病因是外感風邪,表現為「寒熱往來」,即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屬於少陽病範疇。
- 痰飲內停:「內挾痰飲」說明體內有痰濕水飲停留。
- 熱在上焦:「熱在上焦」指出熱邪主要影響上焦,即心肺部位。
- 具體症狀:「煩渴頰赤」提示有熱象,且熱勢較盛;「心忪減食」表示心神不寧,食慾減退;「咳嗽有血」說明肺部受邪,氣機不暢,甚至損傷肺絡。
綜合以上症狀,解肌丸的主治病證可以概括為:外感風邪,痰飲內停,熱鬱上焦,肺失宣降。
治療原理分析:
雖然古文未明確列出解肌丸的完整組成,但結合現代研究提供的防風、地骨皮兩味藥材,以及古文描述的證候,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解表散邪: 防風為解表藥,能疏散風邪,解除表證,有助於緩解寒熱往來等症狀。
清熱瀉火: 地骨皮具有清熱涼血、利尿的功效,可以針對「熱在上焦」、「煩渴頰赤」等熱象進行治療。
化痰止咳: 古方中很可能還包含其他化痰止咳的藥物(古文未載明),以針對「內挾痰飲」、「咳嗽有血」的症狀,例如半夏、陳皮等。這些藥物可以化痰祛濕,宣暢肺氣,從而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和解少陽: 寒熱往來為少陽病典型症狀,古方中可能也包含和解少陽的藥物(古文未載明),例如柴胡,以疏利氣機,調和陰陽,從而緩解寒熱往來的症狀。
總結:
解肌丸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疏風解表,清熱化痰,和解少陽,宣肺止咳。 通過祛除外邪,清除內熱,化解痰飲,調和氣機,從而達到治療「外搏風邪,內挾痰飲,熱在上焦,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咳嗽有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防風1分,地骨皮1分。
上燒沙糖為丸。
每服1丸,食後煎紫蘇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肌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引《王氏手集》方。 組成:防風1分,地骨皮1分。 主治:外搏風邪,內挾痰飲,熱在上焦,寒熱往來,煩渴頰赤,心忪減食,咳嗽有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