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仙飲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效。
方劑中加入地骨皮,一方面可以針對患者體內熱證,如肺熱咳嗽、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等,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另一方面,地骨皮又能滋陰生津,對於陰虛火旺、虛熱盜汗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地仙飲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味辛溫,性微散,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地仙飲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防風的加入可助於驅散外邪,緩解症狀。
- 配伍增效: 地仙飲其他藥材多偏於清熱解毒,如生地黃、玄參等,防風的加入可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同時其疏風解表之性也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地仙飲中加入薄荷,主要因其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之效。薄荷味辛性涼,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並可止痛止癢。
當病症為外感風熱,出現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時,地仙飲中的薄荷便可發揮其清熱解表之效,幫助患者退熱止痛,緩解不適。此外,薄荷亦可促進汗液分泌,有助於散發體內熱氣,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地仙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地仙飲中包含多味藥材,性質各異,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使其協同作用,發揮最佳療效。
- 補脾益氣: 甘草性溫和,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促進機體康復。地仙飲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病症,甘草的補益作用能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提升治療效果。
地仙飲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地仙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而烏梅能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有助於止瀉。
-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地仙飲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燥熱之性的藥材,烏梅能起到平衡寒熱,防止燥熱傷津的作用。
此外,烏梅還有解毒、安蛔的功效,也為地仙飲的整體功效增色不少。
主治功效
地仙飲主治功效分析
《丹臺玉案》 中記載,地仙飲主治「潮熱」。 該方劑由地骨皮、防風、薄荷、甘草、烏梅肉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各藥材的藥性與功效進行分析:
地骨皮: 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之功。《本草綱目》記載其能「解骨蒸熱,涼血退熱」。 此藥在此方中,直指潮熱之本,透過清熱涼血,達到退熱之效。
防風: 味辛甘性溫,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之功。 此處雖名為「防風」,然在此方中,並非主為發汗解表,而更側重於其「祛風」之能,以輔助地骨皮,疏散肌表鬱熱,亦能調和整體藥性。
薄荷: 味辛性涼,具有疏肝理氣、清涼退燒之功。 薄荷氣味芳香,能疏散風熱,清透上焦之熱,此處不僅輔助退熱,更可使藥性上行,將熱邪引導向外。
甘草: 味甘性平,具有調節體液平衡、緩解咳嗽之功。 甘草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峻,亦可補益中焦,使其運化正常,促進藥效發揮。
烏梅肉: 味酸性溫,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腸之功。 烏梅肉在此方中,作用較為特殊。潮熱往往伴有陰液耗損,烏梅肉酸甘化陰,能斂陰生津,既能滋養陰液,又能防止過度發散,並能收澀,防止陰液進一步流失。
綜合分析:
地仙飲以地骨皮清熱涼血為君藥,直擊潮熱之本;佐以防風疏散肌表,薄荷清透上焦;甘草調和諸藥,烏梅斂陰生津。全方合用,清熱而不傷陰,透邪而不峻瀉,兼顧陰液虧損之症,使熱邪得解,陰液得復,從而達到治療潮熱的目的。 此方配伍巧妙,不僅針對潮熱之症,亦兼顧了病機之根本。 其以清熱為基礎,又輔以疏散、生津、斂陰等法,使藥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仙飲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仙飲,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地骨皮3錢,防風1錢5分,薄荷1錢,甘草1錢,烏梅肉8分。 主治:退熱。主治:潮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