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芒消湯

柴胡加芒消湯

CHAI HU JIA MANG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論》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7%
胃經 17%
心經 9%
肝經 9%
膽經 6%
大腸經 6%
三焦經 6%
心包經 3%
腎經 3%
小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加芒消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解鬱,清熱除濕:柴胡性味苦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除濕的功效。方中柴胡與芒硝、厚朴等藥物配合,可疏肝理氣,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所致的黃疸、腹痛、便祕等症。
  2. 配合芒硝,增強瀉熱通便之效:柴胡與芒硝相配,可增強瀉熱通便之效,使藥力更趨向下焦,達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目的。尤其在治療熱結便祕、濕熱黃疸等症時,柴胡與芒硝的配合尤為重要。

柴胡加芒消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柴胡加芒消湯主治熱邪壅滯,氣機不利之證。黃芩性寒,味苦,善於清熱瀉火,降氣止嘔,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解除氣機鬱滯,達到解表散熱之功效。
  2. 解毒止痛: 黃芩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解熱毒、濕毒,並能止痛。此方中,黃芩可輔助柴胡解熱止痛,緩解患者的發熱、頭痛、胸痛等症狀。

總之,黃芩的加入,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解毒止痛,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使柴胡加芒消湯更有效地治療熱邪壅滯所致的疾病。

柴胡加芒消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柴胡加芒消湯以柴胡疏肝解鬱、芒硝清熱瀉下為主,但其清熱瀉下之力較強,易傷正氣。人參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之效,可扶正固本,防止過度清瀉而傷正,使藥效更趨平和。
  2. 調和藥性: 方中芒硝性寒,人參性溫,兩者相配,寒熱互濟,可使藥性更為調和,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溫陽補氣,達到治療疾病、扶正祛邪的雙重目的。

柴胡加芒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柴胡、芒硝等藥性偏寒,甘草性味甘溫,能緩解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調和脾胃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柴胡、芒硝配伍,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通腑瀉熱,緩解濕熱阻滯所致的發熱、腹痛等症狀。

柴胡加芒消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和胃降逆之效。柴胡加芒消湯主治少陽證,患者常伴有胸脅脹滿、胃氣不舒等症狀。生薑可溫中止嘔,降逆氣,與柴胡、黃芩等藥物協同作用,以達到和胃降逆的效果。
  2. 助藥力: 生薑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寒的作用,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柴胡加芒消湯中含有柴胡、黃芩等清熱解表藥,生薑的加入可以使其藥力更強,更有效地治療少陽證。

柴胡加芒消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散結的功效。此方中柴胡疏肝解鬱,若肝氣鬱結上逆,易導致嘔吐。半夏加入可以降逆止嘔,使肝氣順暢,達到和解少陽之目的。
  2. 調和藥性: 芒消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之效。但其寒涼之性容易傷脾胃。半夏性溫,可以調和芒消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而傷及脾胃,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柴胡加芒消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 柴胡、芒硝等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而大棗性甘溫,具有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寒的作用,可以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大棗能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更好地配合柴胡、芒硝等藥物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柴胡加芒消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黃芩清熱瀉火,但若熱毒蘊結於腸胃,則需芒硝以瀉熱通便,使邪氣得以下泄。

二、 引藥入腑: 芒硝味鹹,具有引藥入腑之功。柴胡、黃芩等藥性較輕,需芒硝引其入大腸,以發揮清熱解毒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加芒消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源自《傷寒論》,主治少陽病過經未解,兼陽明裡實之證。核心病機為少陽樞機不利,邪熱未盡,兼有腸腑燥結。具體症狀包括:

  • 胸脅滿而嘔:少陽經氣鬱滯,膽火犯胃,故見胸脅脹滿、嘔逆。
  • 日晡潮熱:陽明腑實,熱邪內結,於申酉時(日晡)熱勢加劇。
  • 微利而不得解:本屬柴胡證(少陽證),當以和解為治,然誤用丸藥攻下(如巴豆類熱性瀉藥),導致下利而邪未除,反傷津液,燥熱內結更甚。

此證屬「少陽陽明並病」,需和解少陽與瀉熱通腑並行,故於小柴胡湯基礎上加芒消以軟堅瀉實。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方架構:小柴胡湯減量

    • 柴胡(2兩16銖):為君藥,疏泄少陽鬱熱,解半表半里之邪。
    • 黃芩(1兩):清膽火,與柴胡相配,和解少陽。
    • 人參、炙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扶正祛邪,防芒消瀉下傷正。
    • 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針對「胸脅滿而嘔」。
    • 減量原因:原方(小柴胡湯)用柴胡半斤,此處減至約3兩,因邪已部分入裡,不需過重解表,側重和解兼通腑。
  2. 關鍵加味:芒消(2兩)

    • 芒消(芒硝)咸寒軟堅,瀉熱通便,專治陽明燥結。與甘草同用,暗合「調胃承氣湯」之意,緩下熱結。
    • 此處芒消用量較大(約合30克),但因配伍人參、甘草、大棗,瀉下而不耗氣,體現「攻補兼施」之巧。
  3. 煎服法與作用層次

    • 先煮小柴胡湯諸藥,去滓後納芒消微沸:避免芒消久煎失效,取其「生用」峻下之力。
    • 分服觀察「不解更作」:因邪結深淺難測,需根據藥後反應調整,體現張仲景「隨證治之」原則。

三、推理方義與現代啟發
此方展現「表裡雙解」思維:

  • 和解少陽:解決半表半里之邪,調暢三焦氣機。
  • 通腑瀉熱:針對誤下後的「熱結旁流」(利下少量臭穢糞水,實為燥屎未去)。

現代臨床可延伸應用於:

  • 外感熱病過程中,見少陽證兼便秘或黏滯不爽者。
  • 膽系感染、胃炎等屬少陽鬱熱,伴腸道不通者。

此方強調「誤治後救逆」的靈活性,對複雜病機的辨證用藥極具參考價值。

傳統服藥法


柴胡2兩16銖,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1兩(炙),生薑1兩(切),半夏20銖(本雲,五枚,洗),大棗四枚(擘),芒消2兩。
上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納芒消,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相關疾病


嘔吐腹瀉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加芒消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柴胡2兩16铢,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1兩(炙),生薑1兩(切),半夏20铢(本雲,5枚,洗),大棗4枚(擘),芒消2兩。 主治:傷寒13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醫以丸藥下之而反利。少陽過經不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