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為疏肝解鬱之要藥,能解少陽之鬱熱,並使氣機條達。方中以柴胡為主藥,可解肝鬱氣滯,使氣血流通,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止瀉之效。
- 配合大黃、芒硝,清熱瀉下:柴胡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合使用,可清熱瀉火,通腑泄熱,對於熱邪壅滯,腸胃積熱引起的腹痛、發熱、便祕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是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因肝膽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此方由多種藥材組成,其中黃芩作為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重要成分而被選用。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大腸經,能清上焦之熱,瀉下焦之火,對於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有顯著療效。在本方中,黃芩與柴胡相配,既能疏肝解鬱,又能清利濕熱;配合大黃、芒硝的通腑泄熱作用,以及桑螵蛸的固澀止遺功效,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調和肝膽、固腎止瀉的目的。黃芩在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通過其獨特的藥性和歸經,針對病機核心,從而提高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扶正固本: 此方以柴胡疏肝解鬱,大黃瀉熱通便,芒消、桑螵蛸止瀉固澀,整體偏於清熱瀉下。而人參性溫,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因瀉下過度而損傷正氣,使藥效更趨平和。
2. 改善脾胃: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對於脾胃虛弱的患者,可能造成腹瀉加重。人參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腹瀉症狀,提高藥物療效。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方中柴胡、大黃等藥性偏寒涼,芒硝、桑螵蛸等性寒滑,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能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使其瀉下作用更平和有效,同時甘草還能增強柴胡疏肝解鬱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方中柴胡、大黃等藥性偏寒,容易傷及脾胃,生薑性溫,可溫中和胃,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同時也可降逆止嘔,使藥效更易發揮。
- 解表散寒:方中桑螵蛸、芒消等藥性偏寒涼,生薑可溫散寒氣,促進藥效發揮,助其解表散寒。
總而言之,生薑在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起到調節藥性、溫中和胃、解表散寒的作用,使方劑藥效更為協調,療效更佳。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大黃瀉熱通便,可能導致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半夏與之配伍,能和胃降逆,止嘔止瀉,協調藥性,使藥效更趨於平和。
- 燥濕化痰止咳: 本方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濕熱證,伴隨胸悶、咳嗽、痰多等症。半夏燥濕化痰,能有效去除痰濕,改善胸悶咳嗽症狀,配合芒消、桑螵蛸等藥物,共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方劑中包含大黃、芒硝等寒涼藥性較強的藥材,容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味甘,有補脾胃、和中緩急的作用,可以緩解寒涼藥性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接受。
- 調和營氣: 大棗有益氣養血、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調和營氣,使藥效更加協調,提高藥效發揮。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消腫止痛: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大黃瀉熱通便,芒硝則能加強其瀉熱通便之力,並消散肝鬱化熱所致的腫痛。
- 引藥下行,使藥效更趨下焦:方中柴胡升散,桑螵蛸收斂固澀,若無芒硝引藥下行,則藥效難以直達下焦,不利於治療熱結下焦、濕熱蘊結之證。芒硝性重下行,能引藥下行,使藥效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主治「傷寒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且適用於「服柴胡加芒消湯不解者」。此證屬傷寒傳變過程中,邪氣由表入裏,半陷半留於少陽陽明之間,形成少陽陽明合病之候。
- 胸脅滿而嘔:為少陽病主證,因邪鬱少陽,樞機不利,膽氣犯胃,致氣機壅滯於胸脅,胃氣上逆而嘔。
- 日晡潮熱:日晡(申時,午後3~5時)為陽明經氣旺盛之時,邪熱內結陽明,熱勢隨經氣波動而外發潮熱。
- 微利:熱結旁流之象,陽明燥熱內結,迫使津液下趨,故見下利,然利而不爽,屬「熱利」範疇。
- 服柴胡加芒消湯不解:提示病勢較重,需加強通下與軟堅散結之力,故加桑螵蛸、大黃以增破結消積之效。
此方針對少陽陽明合病,兼有氣滯、熱結、津傷之複雜病機,治以和解少陽為主,輔以瀉熱通便、軟堅散結。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方劑組成架構
和解少陽核心(柴胡、黃芩、半夏、生薑、人參、甘草、大棗):
- 柴胡(2兩16錢):疏解少陽鬱熱,透達半表半裏之邪,為少陽病主藥。
- 黃芩(1兩):清泄少陽膽火,與柴胡相配,一散一清,和解少陽。
- 半夏、生薑(各1兩):和胃降逆止嘔,針對「胸脅滿而嘔」之胃氣上逆。
- 人參、甘草、大棗:益氣和中,扶助正氣,防邪內陷,兼顧汗下後之虛象。
陽明熱結處理(芒消、大黃):
- 芒消(2兩):鹹寒軟堅瀉熱,針對燥屎內結、潮熱微利,使熱結從下而解。
- 大黃(4分):苦寒瀉下通便,與芒消協力攻逐陽明腑實,解除「熱結旁流」。
特殊配伍(桑螵蛸):
- 桑螵蛸(5枚):《本經》載其「主傷中、疝瘕、陰痿」,此處取其「消結通利」之性,助芒消、大黃破除瘀熱積滯,可能針對下焦氣化不利或兼有癥瘕者。
(2)治療原理
和解與瀉下並行:
- 少陽病禁單純汗、吐、下,但若兼陽明裏實,需「和」「下」兼施。本方以柴胡湯和解少陽,佐芒消、大黃通瀉陽明,符合「少陽不可下,而兼陽明則可下」之變通法。
- 桑螵蛸之加入,可能強化祛瘀散結之效,尤其適用於熱結夾瘀或下焦不利者。
標本兼顧:
- 人參、甘草、大棗扶正,防芒消、大黃瀉下傷正;生薑、半夏調和中焦,防嘔逆不納藥。
(3)與柴胡加芒消湯之區別
原「柴胡加芒消湯」主治少陽兼陽明輕證,而本方進一步增入大黃、桑螵蛸,瀉下破結之力更峻,適用於「服前湯不解」之頑固熱結,反映病情深重或夾雜瘀滯。
三、總結
此方體現張仲景「隨證治之」的辨證思維,針對少陽陽明合病之複雜證候,透過和解少陽、瀉熱通腑、散結消積的三重作用,解決表裏同病、虛實夾雜之困境。桑螵蛸的運用尤具特色,可能拓展至下焦瘀熱或癥積之證,展現經方配伍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柴胡2兩16錢,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生薑1兩(切),半夏1合(洗),大棗4枚(擘),芒消2兩。
前7味,以水7升,下芒消3合,大黃4分,桑螵蛸5枚,煮取1升半,去滓,溫服5合,微下即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加大黃芒消桑螵蛸湯, 出處:《千金翼》卷九。 組成:柴胡2兩16錢,黃芩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生薑1兩(切),半夏1合(洗),大棗4枚(擘),芒消2兩。 主治:傷寒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服柴胡加芒消湯不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