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細辛湯

柴胡加細辛湯

CHAI HU JIA XI X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痎瘧論疏》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7%
心經 12%
肝經 9%
膽經 9%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腎經 2%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加細辛湯方中以柴胡為君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散條達之功,可解除肝鬱氣滯,並可引導風邪外散。本方以柴胡為主,正因其能協調表裏,疏散寒邪,解除肝鬱,達到治標兼治本之效。
  2. 配合細辛,增強散寒止痛之力:細辛辛溫散寒,入肺經,可配合柴胡疏散表寒,並能止痛,使寒邪得以消散,疼痛得以緩解。柴胡與細辛相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散寒止痛之效。

柴胡加細辛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的功效。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細辛散寒解表,但若患者兼有濕熱內蘊,則單憑柴胡、細辛難以奏效。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與柴胡、細辛相伍,可 清熱解表,疏肝利濕,更有效地解決濕熱蘊結於裡,阻礙氣機疏泄的問題,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柴胡加細辛湯並非包含人參,而是由柴胡、細辛、黃芩、半夏、甘草、生薑、大棗等藥材組成。其方劑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表寒裏熱證,症狀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無汗、胸悶脘痞、苔薄白、脈浮緊等。

柴胡加細辛湯以柴胡疏散風寒,細辛散寒解表,黃芩清熱燥濕,半夏燥濕化痰,甘草調和藥性,生薑溫中散寒,大棗益氣補脾。方中無需使用人參,因人參補氣助陽,與本方清熱解表之功相悖,反而可能加重寒症。

柴胡加細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柴胡辛溫,細辛辛溫散寒,兩藥合用雖可疏風解表,但容易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柴胡、細辛的辛溫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防止傷陰耗氣。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其藥力相得益彰,增強柴胡、細辛疏風解表的功效,並能緩解藥物對胃腸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療效。

柴胡加細辛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和中降逆: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和中降逆之功效。柴胡加細辛湯主治寒邪客表,兼有氣逆、胸悶、嘔吐等症,生薑可以溫散寒邪,和胃降逆,協同柴胡、細辛等藥物疏風解表,解除寒邪對人體的侵襲。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柴胡加細辛湯中,柴胡、細辛等藥物偏寒,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生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地發揮療效。

柴胡加細辛湯中包含半夏,乃因其辛溫燥濕之性,能降逆止嘔,並協調柴胡、細辛升散之勢,防止藥力過於上揚。

半夏可化痰止咳,對於因寒邪阻遏氣機導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可起到輔助作用。同時,其亦能燥濕化痰,對於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亦能起到改善作用。

因此,半夏的加入,不僅能有效協調藥性,更能增強方劑整體的治療效果。

柴胡加細辛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柴胡和細辛皆屬辛溫之品,性較烈,易於傷陰耗氣。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和柴胡和細辛的燥烈之性,防止其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平和。

2. 補氣益血:柴胡加細辛湯主治風寒外感,寒邪入裡,常伴有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可以補充氣血,增強抵抗力,助於疾病的恢復。

柴胡加細辛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通鼻竅:細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作用。柴胡加細辛湯主治寒邪犯肺,氣機不利,症見發熱惡寒,鼻塞不通,流清涕等。細辛可以溫散寒邪,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助柴胡疏肝解鬱:細辛氣味辛香,可以通竅,有助於柴胡疏肝解鬱之效。柴胡加細辛湯中柴胡疏肝解鬱,細辛則助其通竅,使肝氣舒展,氣機順暢,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加細辛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少陰痎瘧」。痎瘧泛指瘧疾之古稱,而「少陰」指病涉足少陰腎經,其特徵多見寒熱交作、週期性發熱、頭痛脈沉等,或因正氣不足,外邪內陷至少陰,致使陰陽失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分析

  1. 柴胡(君藥)

    • 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膽經,功擅疏解少陽半表半裏之邪,和解退熱。
    • 針對瘧疾寒熱往來,能斡旋樞機,透達外邪。
  2. 黃芩(臣藥)

    • 苦寒清泄裏熱,協柴胡一散一清,共解少陽熱鬱。
    • 古法「取中空者」,其氣輕清,助柴胡分消少陽暑瘧之熱。
  3. 人參、甘草、大棗(佐使藥)

    • 益氣健脾,扶助正氣。少陰瘧多因正虛邪陷,人參「飯上蒸熟」取其甘溫補氣,固護正元;甘草炙用補中;大棗調和營衛,助正祛邪。
  4. 生薑、半夏(佐藥)

    • 生薑辛散止嘔,半夏化痰降逆,「醋洗」後減其毒性而增化痰之效,合用以調和胃氣,治瘧疾伴隨之嘔逆痞滿。
  5. 細辛(關鍵加味)

    • 選材嚴格,需「北地一根一葉」者,取其辛溫走竄,入少陰經散寒通絡。
    • 後下煎煮,保其辛烈之氣,直驅少陰寒邪,開鬱透表,與柴胡協力分消寒熱。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框架(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專攻少陽樞機不利;加細辛直入少陰,溫散寒邪,解其深伏之寒熱。

  • 少陽少陰並治
    瘧疾寒熱發於少陽(柴胡、黃芩),然若脈沉、寒重熱輕,是邪陷少陰(細辛)。
  • 標本兼顧
    小柴胡和解表裏、扶正祛邪;細辛祛陰經寒凝,標本兼治。
  • 煎服法意圖
    分三服(未發、已發、發後)以截瘧並防復發,體現「先其時發汗」的治瘧思路。

推測衍生功效

除古籍所述治「少陰痎瘧」外,此方配伍邏輯尚可推測:

  1. 寒熱錯雜之頭痛:細辛散少陰寒,柴胡疏肝膽熱,適用於偏正頭痛伴寒熱往來者。
  2. 邪鬱少陰之低熱:正虛邪伏而見長期低熱、脈沉細者,可藉細辛透發伏邪。

此方體現「和法」與「溫通」並用,針對少陰、少陽同病之複雜瘧證,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頭蘆,削去黃薄皮少許,拭淨,銼碎)1兩,黃芩(取中空者,用流水潤透,蒸半炷香,曬乾,銼碎)7錢,人參(飯上蒸熟)3錢,甘草(去頭尾,酒潤,炙令黃色,銼碎)4錢,生薑(切)6錢,半夏1合(用白芥子末半合、釅醋二合攪濁令勻,投半夏洗數次,再以水漂曬乾,銼碎),大棗(劈)4枚,細辛(取北地一根,只一葉,莖柔根細,端直而長,色紫味辛,嚼之細細如椒者始真,修事揀去雙葉者,切去頭上子,以瓜水浸一宿,曬乾,銼碎)3錢。
以水3升,煮取2升,去滓;納細辛,再煎取1升半,去滓,分溫3服,未發、已發、發後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胡加細辛湯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此外,本方含有細辛,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瘧疾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加細辛湯, 出處:《痎瘧論疏》。 組成:柴胡(去頭蘆,削去黃薄皮少許,拭淨,銼碎)1兩,黃芩(取中空者,用流水潤透,蒸半炷香,曬乾,銼碎)7錢,人參(飯上蒸熟)3錢,甘草(去頭尾,酒潤,炙令黃色,銼碎)4錢,生薑(切)6錢,半夏1合(用白芥子末半合、酽醋2合攪濁令勻,投半夏洗數次,再以水漂曬乾,銼碎),大棗(劈)4枚,細辛(取北地1根,隻1葉,莖柔根細,端直而長,色紫味辛,嚼之細細如椒者始真,脩事揀去雙葉者,切去頭上子,以瓜水浸1宿,曬乾,銼碎)3錢。 主治:少陰痎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