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礬石丸
FAN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幼心傳》卷上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石丸方劑中包含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收斂,能止血生肌,適用於外傷出血、潰瘍流血等症狀。
- 燥濕止癢: 白礬亦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濕熱引起的皮膚病。
白礬在礬石丸方劑中,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收斂止血、燥濕止癢之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礬石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滑石性滑,可助藥物下行: 礬石丸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而滑石性滑,可助藥物下行,使藥效更易到達肺部,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 滑石能利水消腫: 礬石丸中常加入一些利水消腫的藥物,滑石本身亦有此功效,能協同其他藥物,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減輕痰液積聚的症狀。
因此,滑石的加入,不僅能助藥物下行,更能增強利水消腫功效,進一步提升礬石丸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石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古代醫籍,主治「洞瀉」,即嚴重泄瀉之證,其勢急迫如無底之洞,日夜無度,甚者完穀不化。礬石(燒)收斂固澀,杏仁潤腸降氣,二者相伍,一收一潤,看似矛盾,實則針對「洞瀉」久延傷陰、腸滑不固之病機,兼具固澀與調氣之效。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礬石(燒):
味酸澀,性寒,經煅燒後燥性增強,善斂腸止瀉。《本草綱目》載其「燥濕止血,定痛,治泄痢」,其收澀之力可直接固護腸道,減少津液流失,針對洞瀉之腸滑氣脫。杏仁:
苦微溫,質潤多脂,傳統用於宣降肺氣、潤腸通便。於此方中或取其「通因通用」之意,輕微宣利以防礬石過澀致氣機壅滯,另可潤澤腸道,緩和礬石燥烈之性。
配伍邏輯推論
- 斂瀉兼調氣:礬石為主,急則治標以止瀉;杏仁為輔,疏利氣機,防過澀留邪。此為「澀中寓通」之法,契合古人對久瀉需兼顧氣機流暢的辨證思維。
- 外用法之特殊性:方中註明「納臟中」,或指納入肛門直腸(如現代栓劑),使藥力直達病所,快速發揮收澀作用。外用法避開口服對上消化道之刺激,尤適於下焦滑脫不禁者。
總結
礬石丸以簡斂之方,針對洞瀉本虛標實之證,透過收斂與潤降的巧妙平衡,體現古代醫家「急則固脫,佐以調氣」的治療策略。其外用給藥途徑更顯古人對局部用藥的精準掌握。
傳統服藥法
礬石3分(燒),杏仁1分。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棗核大。
納臟中,劇者再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丸, 出處:《慈幼心傳》卷上。 組成:枯礬5錢,滑石5錢。 主治:洞瀉。
礬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白礬(煮令汁枯)1兩,丹砂(研,水飛過)半兩。 主治:熱痰壅滯。
礬石丸, 出處:《金匱》卷下。 組成:礬石3分(燒),杏仁1分。 主治:婦人經水閉不利,臟堅癖不止,中有乾血,下白物。
礬石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一。 組成:馬齒礬石1斤(燒半日)。 主治:小兒胎寒,偃啼驚癇,臚脹滿,不嗜食,大便青黃。並治大人虛冷內冷,或有實不可吐下。
礬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四。 組成:白礬(枯,研)1兩,川芎1兩,乾薑(炮)1兩,半夏(銼碎,生薑汁浸透,同炒)1兩。 主治:溫胃利膈。主治:冷痰,不思食。
礬石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礬石(熬令汁枯)1兩,生乾地黃(焙)1兩,乾薑(炮裂)1兩,桂(去粗皮)1兩,皂莢(炙,剖去皮并子)1兩,桔梗(銼,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憂恚氣逆,肝氣不足,唾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