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丹
BAI Y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歌括》卷二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玉丹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利濕、止痛化石的功效。
滑石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其清熱利濕,能解暑熱、除煩躁,並能利尿通淋,排出體內濕熱。對於白玉丹所治的熱證、濕證,滑石能起到清熱利濕,解除熱毒、濕邪的功效。
此外,滑石還具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能緩解熱證所引起的疼痛。白玉丹中加入滑石,不僅能清熱利濕,還能止痛化石,有助於治療熱毒積聚、濕邪內阻所引起的各種病症。
白玉丹方劑中包含白礬,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瀉、燥濕止癢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歸脾、胃經。其收斂作用可固澀腸胃,止瀉止痢;燥濕作用可祛除濕氣,止癢止痛。
此外,白礬還具有解毒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一些伴隨濕熱、疼痛、潰瘍等症狀的疾病,白礬也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因此,在白玉丹方劑中,白礬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主治功效
白玉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與功效
根據多部古籍的記載,「白玉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瘰癧破爛:特別是連及胸腋,臭穢難聞,久治不癒的嚴重瘰癧。《驗方新編》、《幼幼集成》、《不知醫必要》皆記載白玉丹對此症有「藥到病起,其效如神」的描述。
- 腸痔下血:針對久年腸痔下血,服用多種藥物無效的患者。《世醫得效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活人事證方後集》均有此記載,並指出「只一服愈」的顯著效果。
- 泄瀉不止:《保命歌括》、《育嬰家秘》指出白玉丹可治療滑瀉不止,具有止澀的功效,特別是對於虛瀉有良好的效果。
- 小兒中風涎潮:《幼幼新書》記載白玉丹可用於治療此症狀。
- 其他:《雞鳴錄》中的白玉丹則具有消痰止渴、涼血滋陰、明目安神、滌煩解渴、醒酒闢穢的廣泛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不同古籍記載的白玉丹組成來看,其配方並非完全一致,但皆以寒涼、收斂、燥濕的藥物為主。結合其主治病症,可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瘰癧破爛:此症多因痰火鬱結,久則腐肉化膿,傷及血脈。白玉丹中常含石灰、銅綠、松香等成分。
- 石灰:外用具有收斂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並消除臭味。
- 銅綠:具有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防止病情擴散。
- 松香:具有燥濕、拔毒、生肌的功效,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修復。
- 桐油:作為基質,具有潤燥、解毒、消腫的作用,可保護創面,促進藥物吸收。
腸痔下血:此症多因濕熱下注,或氣虛不能攝血所致。白玉丹中常含寒水石(凝水石)、滑石、白礬等成分。
- 寒水石(凝水石):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清除體內濕熱,減輕腸道炎症。
- 滑石:利尿、消炎、解熱,與寒水石協同作用,可清除濕熱,減輕炎症反應。
- 白礬:止血、收斂傷口,可控制出血,促進痔瘡傷口癒合。
- 糯米糊:作為賦形劑,並具有益氣健脾、固澀止瀉的作用。
泄瀉不止:此症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或感受外邪所致。白玉丹中常含寒水石、枯礬、滑石等成分。
- 寒水石、滑石:可清熱利濕,針對濕熱型泄瀉有較好療效。
- 枯礬:具有燥濕止瀉、收斂固脫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腹瀉症狀。
- 麵糊:作為賦形劑,並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
小兒中風涎潮:此症多因痰熱壅盛所致。白玉丹中的寒水石等成分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症狀。
《雞鳴錄》中的白玉丹:配方中包含天花粉、綠豆粉、薄荷、白檀香、白石膏、柿霜等多種清熱、滋陰、潤燥的藥物,因此具有更廣泛的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總結
白玉丹作為一類中藥方劑,其具體組成和功效在不同醫書中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白玉丹以其清熱解毒、燥濕收斂、止血生肌的特性,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瘰癧、腸痔下血、泄瀉等病症,並在特定情況下用於小兒中風涎潮。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清除濕熱、控制感染、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書中的白玉丹配方存在差異,其功效和應用也需根據具體方劑組成進行分析。
傳統服藥法
凝水石不拘多少(鍛紅,研細,水飛,再入煅鍋中煅)。
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陳米飲送下。只1服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玉丹,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凝水石不拘多少(鍛紅,研細,水飛,再入煅鍋中煅)。 主治:久年腸痔下血,服百藥不效者。
白玉丹, 出處:《保命歌括》卷二十一。 組成: 白玉丹(《保命歌括》卷二十一。)出處:《保命歌括》卷二十一。組成:滑石2兩,枯礬1兩。主治:止泄。 。 主治:止泄。
白玉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七。 組成:天南星(生)1兩,半夏(生)1兩,白僵蠶1兩(炒),桂心1兩,石菖蒲1兩(1寸長9節,以上搗羅爲末),膩粉1分,龍腦1分(并細研)。 主治:小兒中風涎潮。
白玉丹, 出處:《遵生八箋》卷十八。 組成:天花粉1斤(用清水浸洗,刮去粗皮、切片,曬乾,磨細末,篩過極細末,將絹袋盛,用清水中洗,出漿出滓,澄清換水,如此5-7遍,去苦,曬乾,取12兩),河南真綠豆粉(水漂3-5次,曬乾)4兩,蘇州薄荷葉1斤(入瓶內,層層間隔,封瓶口,入鍋內,隔水煮3炷香爲度,取起冷定,開瓶篩去葉,留粉聽配),白檀香5錢,白石英5錢,白硼砂5錢,白豆蔻1兩,玄明粉1兩,白石膏2兩(煅),柿霜3兩,白粉霜8兩。 主治:消痰止咳,開胃滋陰,降火醒酒,清心明目,解渴。主治:久痰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