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痰丸

導痰丸

DAO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胃經 18%
肝經 13%
肺經 12%
心經 10%
腎經 9%
大腸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痰丸方中含吳茱萸,主要原因如下:

一、 溫肺化痰: 吳茱萸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寒痰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可溫肺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

二、 降逆止嘔: 吳茱萸善降逆氣,可止嘔吐、呃逆等症。對於因寒痰阻肺、肺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吳茱萸可溫肺降逆,止嘔止逆,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總而言之,吳茱萸在導痰丸中,起到溫肺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寒痰阻肺、咳嗽痰多等症。

導痰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寧心安神的作用。痰多咳嗽往往與脾濕痰阻、肺氣不宣有關,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導痰丸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茯苓能協同這些藥物,共同發揮化痰止咳的功效,增強藥效。

導痰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大腸經。其苦寒之性,可清泄心火,抑制痰熱之盛;其燥濕之功,可化解濕痰,降低痰液的黏稠度。

此外,黃連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清除因痰熱引起的毒素,進一步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導痰丸方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有二:

一、滑石利水滲濕: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濕,有助於化解痰液,使之易於排出。對於痰濕壅滯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滑石能有效清除濕濁,暢通氣道,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二、滑石清熱解毒:滑石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痰熱咳嗽。配合其他清熱藥物,如貝母、瓜蔲等,可更有效地消除痰熱,達到清熱化痰的效果。

導痰丸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祛除痰液中的濕氣,使其易於咳出。導痰丸主治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蒼朮的燥濕化痰作用能有效解決痰濕難以咳出的問題。
  2. 健脾燥濕:蒼朮亦具健脾燥濕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痰液的生成。痰濕阻肺往往伴隨脾胃虛弱,蒼朮的健脾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減少痰液的產生,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痰」,應廣義涵蓋因痰濕積聚引起的各種病證。古代醫家所言「痰」多指水液代謝失常所生之病理產物,其病理表現可涉及胸膈痞悶、咳嗽痰多、頭暈嘔惡,甚或肢體困重、苔膩脈滑等。痰證成因多與脾失健運、水濕停滯相關,而「導痰」之意,重在疏導痰濕從下焦而出,兼調氣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解析

  1. 蒼朮(泔浸)

    • 性味辛苦溫,主入脾胃經。
    • 泔浸製法可減其燥性,增強健脾化濕之效,為運脾除濕之核心。《本草綱目》謂其能「除濕發汗,健脾安胃」,旨在恢復脾之升清降濁功能,從源頭杜絕生痰之因。
  2. 茯苓

    • 甘淡滲濕,助蒼朮健脾利水,導濕邪從小便出。《傷寒明理論》稱其「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與蒼朮配伍,標本兼顧,既健脾又利濕。
  3. 滑石

    • 甘寒滑利,清熱滲濕,通利水道。《醫學啓源》言其「滑能利竅,以通水道」,與茯苓協同增強利尿導痰之力,尤適痰濕鬱久化熱者。
  4. 黃連

    •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此處用量半兩,意在清痰濕鬱熱,防痰火互結。張元素云「黃連其用有六:瀉心臟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此處取其去濕熱之能。
  5. 吳茱萸(制)

    • 辛苦熱,主入肝胃經。製後減其烈性,可溫中散寒、下氣降逆。《本草備要》載其「燥脾溫中,疏肝暖腎」,在此方中既能反佐黃連之寒(仿左金丸意),又能辛開苦降,調暢氣機以助痰消。

全方配伍邏輯

  • 運脾燥濕為本:蒼朮、茯苓健運中焦,切斷痰濕生成之源。
  • 通利水道為標:滑石、茯苓引濕從小便出,符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則。
  • 寒熱並調:黃連清熱,吳茱萸溫中,既防濕鬱化熱,又免過用寒涼冰伏濕邪。
  • 氣機升降得宜:吳茱萸辛開,黃連苦降,恢復中焦升降之樞,痰濕自無停聚之機。

生薑湯送服之妙
生薑既能溫胃化痰,又可制約黃連、滑石之寒涼,保護胃氣,助藥力布散。


總結
此方以「健脾滲濕為主,清熱溫中為輔」,體現「分消走泄」治痰思路,通過運脾、利水、調氣、清熱等多層次作用,使痰濕從二便分消,適用於痰濕兼夾寒熱錯雜之證。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3錢(制),茯苓1兩,黃連半兩,滑石7錢半,蒼朮(泔浸)1兩。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90丸,生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月經稀少閉經動脈粥樣硬化氣喘鼻塞心內膜炎高血脂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腦內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導痰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天南星4兩,半夏4兩,皂角半斤,生薑1斤。 主治:痰飲。

導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 組成:枯白礬半兩,僵蠶1兩。 主治:中風癱瘓,胸膈有痰涎不利。

導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吳茱萸3錢(制),茯苓1兩,黃連半兩,滑石7錢半,蒼朮(泔浸)1兩。 主治:痰。

導痰丸, 出處:《活人方》卷二。 組成:黑醜3兩,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朴消3錢,生礬2錢5分,枯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主治:導利。主治:停痰積飲,隱僻難除,形神壯健、正氣未衰者。

導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 組成: 導痰丸(《普濟方》卷一○四。)出處:《普濟方》卷一○四。組成:黑牽牛(生,用頭末)3錢,白礬(生用)1錢,豬牙皂角(生用)2錢,半夏少許,南星少許。主治:化痰行氣,免患中風之疾。 。 主治:化痰行氣,免患中風之疾。

導痰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天南星半斤,大半夏(各不銼)半斤,白明礬半斤,生薑半斤(洗淨,切作片),豬牙皂角4兩(銼碎。上五味用瓦罐以水浸過爲度,煮乾令透,去白礬、生薑、皂角,止取南星、半夏銼焙,同後藥同研爲末),真紫蘇子4兩,蘿蔔子4兩,麥糵4兩(并炒),糖球子4兩(去核,即山果子,又名猴楂)。 主治:痰飲氣滯,胸膈不利,喘咳氣促,脅肋滿脹,咳嗽多痰,鼻塞稠涕,氣不升降,胸膈痞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