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關散

啓關散

QI GU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七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肝經 11%
腎經 8%
膽經 7%
三焦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啓關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之功。啓關散主治痰熱壅肺、氣道閉塞等症,黃連可清肺熱、化痰熱,使氣道通暢,有助於開關解表。
  2. 抑制炎症: 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啓關散中加入黃連,可以抑制肺部炎症,減輕痰液分泌,利於痰液排出,促進疾病恢復。

啟關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益氣扶正: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啟關散多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氣虛乏力等症,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2. 助藥力:人參性溫,可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啟關散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薄荷、柴胡等,人參可緩解寒涼藥物的寒性,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人參在啟關散中的加入,是為了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疾病。

啓關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健脾開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開胃之功效。啓關散以通利關竅為目的,而茯苓可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達到通關之效。
  2. 安神定志,益氣補虛:茯苓還有安神定志,益氣補虛的作用。啓關散中可能存在因濕困脾胃或氣血不足而導致的頭昏腦脹、心神不寧等症狀,茯苓能緩解這些症狀,使藥效更加全面。

啓關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主要功效為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啓關散本身為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食少納呆等症的方劑,而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正好可以緩解肝氣鬱滯,使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啓關散中常伴隨脾胃失和,導致食積不化等症狀,木香的健脾和胃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消除食積,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

啓關散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啓開胃氣、恢復脾胃功能的效果。
  2. 行氣止痛,疏肝理氣:吳茱萸亦有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吳茱萸能起到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緩解疼痛、改善氣血循環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啓關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啓關散主治「胃中濕熱」所致諸症,具體表現為:

  1. 上吐不食:濕熱壅滯胃脘,胃氣上逆,導致嘔吐、拒食。
  2. 下痢不止:濕熱下迫大腸,傳導失司,引發泄瀉頻繁。
  3. 胸中悶亂:濕熱痰濁痹阻胸膈,氣機不暢而生痞滿煩悶。
  4. 勺水難飲:痰濕阻滯咽喉,氣道不利,甚至吞咽困難。

此方以「吹喉取吐」為法,強力祛除痰濕濁邪,適用於痰濕壅盛、閉阻咽喉氣道的急症,屬「通關開竅」之峻劑。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啓關散以「化痰開閉、通竅醒神」為核心,其配伍邏輯如下:

  1. 膽礬(酸澀辛,寒)

    • 湧吐痰涎:刺激咽喉黏膜,反射性引發嘔吐,快速排出胃中濕熱痰濁。
    • 解毒收斂:兼能緩解濕熱下痢,防吐瀉過度傷正。
  2. 皂角灰(辛鹹溫)

    • 豁痰通竅:皂角燒灰存性,減其峻烈而保留化痰之力,專攻痰壅氣閉。
    • 通關開閉:協同膽礬加強催吐,疏通咽喉窒塞。
  3. 牛黃(苦甘涼)

    • 清熱解毒:直折胃中濕熱,防痰濁化火蒙蔽心竅。
    • 豁痰定驚:助麝香、冰片醒神,緩解悶亂煩躁。
  4. 冰片(辛苦微寒)

    • 開竅散鬱:辛香走竄,速達咽喉,緩解氣道閉塞與胸悶。
    • 清熱消腫:局部使用可減輕咽喉腫痛。
  5. 麝香(辛溫)

    • 通關利竅:通行十二經,破除痰濕瘀滯,醒神開閉。
    • 活血散結:助痰濕消散,改善氣血壅滯。

三、全方作用機理

  1. 急則治標
    • 通過「吹喉取吐」直接清除咽喉、胃脘痰濕,緩解氣機閉阻之急症,符合「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內經》)原則。
  2. 痰去氣暢
    • 痰濕濁邪一除,胃氣得降,胸膈寬鬆,後續湯藥方能納入發揮調理作用。
  3. 寒溫並用
    • 膽礬、牛黃、冰片清熱,皂角、麝香辛溫通散,共奏「化痰不助熱,開竅不傷正」之效。

此方體現古代對「痰濕閉阻」急症的重視,以峻藥攻邪為先,後續再議調和,符合中醫「治病求本,標急先治標」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膽礬1分,牛黃1分,皂角(燒灰,末)1分,冰片1分,麝香3釐。
上為極細末,和勻。
吹入喉中。必大吐痰而快,可用湯藥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扁桃腺炎胰臟炎神經性厭食症白喉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急性會厭炎食道炎

相同名稱方劑


啓關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三。 組成:惡實(炒)1兩,甘草(生)1兩。 主治:風熱客搏上焦,懸壅腫痛。

啓關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六。 組成:膽礬1分,牛黃1分,皂角(燒灰,末)1分,冰片1分,麝香3厘。 主治:纏喉風。

啓關散,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白芍5錢,麥冬5錢,柏仁3錢,花粉1錢半,滑石1錢,黃連1錢,人參5分,甘草5分,桂枝3分。 主治:陽火熾盛之關格。

啓關散,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黃連2錢,人參2錢,茯苓2錢,木香3分,吳茱萸5分。 主治:胃中濕熱,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至勺水難飲,胸中悶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