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引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健脾,助消化: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胃氣虛弱,則飲食難消化,易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等症。人參可補益胃氣,促進脾胃運化,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 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引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患者,而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能直接改善胃部功能,更能提升整體免疫力,有效提升引胃湯治療脾胃虛弱的療效。
引胃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引胃湯主治胃熱熾盛、脾胃濕熱所致的嘔吐、泛酸、口苦、胃脘灼痛等症狀。黃連可以清熱瀉火,降胃火,緩解胃部灼熱疼痛,並去除濕熱,促進胃氣恢復。
- 配伍增效: 引胃湯中包含多味中藥,黃連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以相互增效,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黃連與半夏配伍,可以清熱化濕,降逆止嘔;與厚朴配伍,可以理氣燥濕,降逆止嘔;與陳皮配伍,可以理氣健脾,消食化積。
總之,引胃湯中加入黃連,是根據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配伍增效,以達到治療胃熱熾盛、脾胃濕熱等症狀的目的。
引胃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胃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胃寒嘔吐,吳茱萸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嘔的作用。
- 和胃降逆: 吳茱萸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不降所致的胃氣上逆、呃逆等症,吳茱萸能起到和胃降逆、平息嘔逆的作用。
總之,引胃湯中加入吳茱萸,旨在溫胃止嘔、和胃降逆,以改善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引胃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胃醒脾: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胃醒脾、化濕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
- 化濕止嘔:水菖蒲能化解濕邪,止嘔止瀉。對於濕濁阻滯胃腸、脾胃失和所致的嘔吐、噁心、腹痛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化濕止嘔的作用,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因此,引胃湯中加入水菖蒲,旨在通過開胃醒脾、化濕止嘔的作用,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胃脘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引胃湯》**主治「胃中濕熱極盛」所致諸症,其核心病機為濕熱壅滯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表現為:
- 上吐不食:濕熱阻胃,胃氣上逆,故嘔吐拒食,甚則「勺水難飲」。
- 下痢不止:濕熱下迫大腸,傳導失司,氣滯血瘀,故腹痛作痢。
- 胃中悶亂:濕熱交阻,氣機壅塞,脾胃功能癱瘓,上下不得通降。
此證屬濕熱重症,脾胃「上下俱閉」,故治療需雙向調理:既開上焦之嘔逆,又通下焦之滯痢,其方名「引胃」即寓「引導胃氣復常」之意。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人參(1錢):
- 補益胃氣:防黃連、吳茱萸苦寒辛燥傷正,助脾胃恢復升降之能。
- 止嘔安胃:《別錄》載人參「療胃中冷……吐逆」,可緩解劇吐後虛弱。
黃連(3錢,君藥):
- 清熱燥濕:直折胃腸濕熱,治痢要藥,《藥性論》謂其「止消渴,治腹痛下痢」。
- 降逆止嘔:與吳茱萸配伍(左金丸變方),鎮肝胃之氣逆。
吳茱萸(3分):
- 辛開苦降:少量佐黃連,既抑其苦寒傷胃,又疏肝和胃,《本草綱目》稱其「開鬱化滯,治吞酸吐瀉」。
- 引藥下行:助黃連清熱之力下達腸道,緩下痢腹痛。
菖蒲(3分):
- 化濕開竅:芳香醒脾,解「胃中悶亂」之神昏氣滯,《本經》言其「開胃,補五臟,通九竅」。
- 和中止嘔:協吳茱萸宣通上焦痞塞。
茯苓(5錢,載體):
- 健脾滲濕:助黃連分消濕熱,從小便而解,兼防吐瀉傷陰。
- 和緩調中:其糊狀服法可護胃黏膜,減輕刺激性嘔吐。
(二)組方邏輯
此方以「苦辛通降」為核心,融清熱、燥濕、補虛、開竅於一體:
- 清熱為主:黃連重用量,直清濕熱之源。
- 升降相因:吳茱萸辛升,黃連苦降,人參補中斡旋,恢復脾胃氣機。
- 標本兼治:濕熱為標(黃連、菖蒲),脾胃虛為本(人參、茯苓)。
(三)服法奧妙
- 滾水調茯苓糊:質地黏稠可附着胃壁,緩釋藥效;初服必吐,是因濕熱拒藥,待「藥一受則不吐」,反映胃氣漸復,此為「瞑眩」反應。
- 分次頻服:順應脾胃虛弱狀態,避免一次性負擔過重。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 調節腸道菌群:黃連抗菌、茯苓調節免疫,對濕熱型痢疾(如細菌性痢疾)有潛在療效。
- 神經調節止嘔:吳茱萸抑制腸胃平滑肌痙攣,菖蒲調節中樞鎮靜,緩解嘔吐與悶亂。
- 抗炎修復黏膜:人參促進胃黏膜修復,茯苓多糖保護腸道屏障,適合吐瀉後損傷。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想,濕熱壅盛時,非純用止瀉止吐,而是清利濕熱以復氣機,配伍精當,輕重有度,堪為治療急重症濕熱吐痢之範例。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黃連3錢,吳茱萸3分,菖蒲3分。
上藥各為細末。
滾水調入於茯苓末中,大約茯苓須用5錢,1匙1匙調如稀糊者咽之,初時咽下必吐,吐後仍咽,藥一受則不吐矣。即將上藥服完,上下俱開門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引胃湯是一張比較溫和的中藥方劑,一般人群都可以服用。但是,如果有脾胃虛寒、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引胃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引胃湯, 出處:《辨證錄》卷七。 組成:人參1錢,黃連3錢,吳茱萸3分,菖蒲3分。 主治:胃中濕熱極盛,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甚至勺水難飲,胃中悶亂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