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飲丸

導飲丸

DAO YI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腎經 15%
胃經 14%
肝經 14%
心經 10%
大腸經 8%
肺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4%
脾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導飲丸中包含蒼朮,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燥濕化痰: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健脾利水之效。導飲丸用於治療濕痰阻肺之咳嗽,蒼朮有助於燥濕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

二、 健脾利水:蒼朮亦能健脾利水,有助於改善因脾胃濕困導致的咳嗽、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使肺氣通暢,痰液易於排出。

總而言之,蒼朮在導飲丸中扮演著燥濕化痰、健脾利水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痰阻肺之咳嗽的效果。

導飲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導飲丸旨在治療濕熱蘊結、水濕停滯所致的諸症,茯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利濕消腫,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助於清除濕熱之邪,恢復水液運行通暢。
  2. 健脾和胃: 茯苓亦能健脾和胃,增進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濕熱蘊結常伴隨脾胃功能失調,茯苓可改善脾胃虛弱,增強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促進濕熱的排除,恢復脾胃功能。

導飲丸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除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膀胱經,具有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的功效。導飲丸本身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水腫等症,獨活的祛風除濕止痛功效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獨活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經絡阻滯、氣血瘀滯等症,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導飲丸中包含獨活,也能起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

導飲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導飲丸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發熱、口渴、便祕等,黃連能有效地清熱瀉火,解除病邪,緩解病症。
  2. 解毒止痢: 黃連還有解毒止痢的功效。導飲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黃連能夠增強藥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的作用。

總之,黃連在導飲丸中起着清熱瀉火、解毒止痢的關鍵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導飲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溫胃降逆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泛酸、胃脘冷痛等症狀,吳茱萸能溫胃散寒,降逆止嘔,起到緩解作用。
  2. 疏肝理氣止痛: 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因此,導飲丸中加入吳茱萸,可有效地溫胃降逆止嘔,並疏肝理氣止痛,綜合改善胃腸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導飲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導飲丸主治「水飲」,即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停聚成痰飲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脾胃運化失職,氣機不暢,導致水濕內停,凝聚為痰飲,積於胸脅、腸胃等處。患者可見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吐痰涎、食欲不振,或頭暈心悸、肢體沉重等表現。本方旨在「去痰涎,進飲食」,通過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疏通水液代謝通路。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積,疏通滯阻

  • 京三稜(炮)、蓬莪朮(炒):二者皆為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品,善於攻逐痰瘀互結之有形實邪。炮製後緩其峻烈之性,專攻脘腹積滯,破除水飲与氣血互結之病根。
  • 青皮、陳皮:青皮疏肝破氣,陳皮理脾和胃,二者協同調暢肝脾氣機,解除氣滯所致之脹滿,兼能燥濕化痰。
  • 檳榔、木香:檳榔下氣行水,消導積滯;木香辛溫走竄,通調三焦氣機。此二藥助三稜、莪朮開通壅塞,導水濕下行。

2. 健脾燥濕,斷生痰之源

  • 白朮、白茯苓: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茯苓滲濕健脾,寧心安神。二者相配,補土製水,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為治本之策。
  • 半夏:辛溫燥烈,專化痰飲,降逆止嘔,直接消除已生之痰涎,配合枳殼(麩炒)寬中下氣,增強痰濕排除之效。

3. 丸劑緩攻,生薑佐使

  • 全方研細末製為「梧桐子大」丸劑,以「水面糊」為賦形劑,取其緩釋藥性,逐步消磨痰飲。
  • 服後以生薑湯送下,借生薑溫中止嘔、散水氣之效,既可護胃,又能協同諸藥增強化痰行水之力。

綜合治療機理

導飲丸以「行氣破積」為主,「健脾化痰」為輔,體現「攻補兼施」之法。方中重用三稜、莪朮攻逐有形之積,配伍青陳皮、木香等理氣,白朮、茯苓健脾,形成「破而不傷、消而能運」的配伍特點。對氣滯、痰濕、食積交阻之「水飲」,能疏導三焦氣機,分消痰水,使脾胃復其升降,飲食得進,痰涎自去。

禁忌分析

「忌豬肉、蕎面」之禁,緣於豬肉滋膩助濕,蕎麵性涼傷中,二者皆可能妨礙脾胃運化,抵消藥效,故需避之。

傳統服藥法


京三稜(炮)3兩2錢,蓬莪朮(炒)3兩2錢,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白朮1兩半,檳榔1兩,枳殼(麩炒,去瓤)1兩,木香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半夏1兩。
去痰涎,進飲食。
上為細末,水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後以生薑湯送下。漸加至100丸。
忌豬肉、蕎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等。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鼻塞五十肩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鼻息肉胃下垂腎絲球腎炎暈眩噯氣全身性水腫食慾不振

相同名稱方劑


導飲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十一。 組成:蒼朮1兩,白茯苓1兩,獨活7錢,黃連5錢,吳茱萸3錢。 主治:水飲。

導飲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木香1兩,茴香1兩,檳榔1兩,青皮1兩,橘皮1兩,黑牽牛2兩,甘遂2兩,大戟2兩,乾薑1兩。 主治:傷寒心下痞鞭痛,噫氣不轉,腹與右脅滿痛者。

導飲丸,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青皮1兩,陳皮1兩,京三棱(炮)1兩,廣茂(炮)1兩,黃連1兩,枳殼(麸炒)1兩,大黃3兩,黃柏3兩,香附子(炒)4兩,黑牽牛4兩。 主治:一切冷食不消,宿酒不散;傷寒身熱惡寒,戦慄,頭項痛,腰脊強,兩手脈沉;及一切沉積水氣,兩脅刺痛,中滿不能食,頭目眩,用茶調散湧下冷涎後者。

導飲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京三棱(炮)3兩2錢,蓬莪朮(炒)3兩2錢,青皮(去白)1兩半,陳皮(去白)1兩半,白朮1兩半,檳榔1兩,枳殼(麸炒,去瓤)1兩,木香1兩,白茯苓(去皮)1兩半,半夏1兩。 主治:去痰涎,進飲食。主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痹,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