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聖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便祕、腹脹、胸悶等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並改善胸悶氣滯等症狀。
- 行氣止痛: 川芎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可以緩解便祕導致的腹痛、腸絞痛等症狀。
因此,川芎在通聖散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揮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便祕及其他相關症狀。
通聖散方劑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 緩解便祕,潤腸通便: 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通聖散主治熱結便祕,而當歸能滋潤腸道,促進腸蠕動,緩解便祕症狀,使藥效更為顯著。
- 活血化瘀,調和氣血: 通聖散中多用燥熱之品,容易耗損氣血,而當歸能補血活血,調和氣血,避免藥性過於燥烈,使藥效更為平和,副作用更小。
總之,當歸在通聖散方劑中起著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更能有效緩解便祕症狀。
通聖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伴有發熱、咳嗽、鼻塞、痰稠等症狀。麻黃的發汗作用可以驅散外邪,宣肺作用可以緩解肺氣鬱閉,止咳作用可以改善咳嗽症狀,因此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 通腑泄熱,利水消腫:麻黃除了宣肺止咳,還具有通腑泄熱,利水消腫的功效。通聖散治療的病症中,往往伴有腸胃積熱、便祕、小便不利等症狀,麻黃的通腑泄熱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症狀,利水消腫作用則可以緩解水腫等病症。
麻黃在通聖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解表散寒,還可以通腑泄熱,利水消腫,為治療外感風寒伴有內熱證提供了有效的藥物依據。
通聖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通聖散作為治療便祕的方劑,其主治症狀常伴有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熱證,薄荷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表,緩解熱證的作用。
- 消腫止痛: 薄荷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幫助緩解便祕引起的腹痛、肛門腫脹等症狀。薄荷的清涼之性亦可緩解腸道熱結,促進排便。
總之,薄荷在通聖散中起着清熱解表、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便祕引起的各種不適。
通聖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通聖散主治濕熱內蘊,腸胃積滯,因此加入連翹以清熱解毒,緩解濕熱症狀。
- 疏散風熱: 連翹亦有疏散風熱之功效。通聖散中,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風熱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等,連翹則可疏散風熱,輔助治療。
總之,連翹在通聖散中發揮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內蘊、腸胃積滯的目的。
通聖散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腸胃熱結: 通聖散主治熱結便祕,白芍性微寒,能清熱涼血,緩解腸道燥熱,並能養血柔肝,使腸道蠕動恢復正常,促進排便。
- 調和藥性: 通聖散中含有許多苦寒藥,如大黃、芒硝等,白芍能緩解這些藥物的峻烈之性,避免對腸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白芍在通聖散中,起到清熱解毒、緩解腸胃熱結、調和藥性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通聖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之效。通聖散主治熱證便祕,而黃芩可清泄腸胃積熱,促進腸蠕動,幫助排便。
- 解毒消炎: 黃芩亦有解毒消炎的作用,可抑制腸道細菌的繁殖,防止感染。便祕時,糞便滯留腸道易導致細菌感染,黃芩可有效預防此類情況發生。
總之,黃芩在通聖散中扮演著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角色,有助於治療熱證便祕,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成分。
通聖散中包含石膏,乃因其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清肺胃之熱,瀉火解毒,對於熱邪壅盛、火毒內熾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高熱、煩躁、口渴、便祕、咽喉腫痛等,均有顯著療效。
此外,石膏還能解毒消腫,對於火毒所致的瘡瘍腫毒,亦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故通聖散中加入石膏,旨在清熱瀉火、解毒消腫,達到通便泄熱、消腫止痛之目的。
通聖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1.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表證未解,裡熱壅盛,出現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可幫助疏散肺熱,緩解咽喉腫痛。
2. 促進排痰:桔梗還具有通利氣道,促進痰液排出之功效。當外感風熱引起肺氣壅塞,痰液粘稠難以咳出時,桔梗能促進痰液稀化,利於咳出,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通聖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滑石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能清熱瀉火,利濕通淋。通聖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腸胃,出現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滑石能清解腸胃濕熱,緩解便祕。
- 利水通淋: 滑石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和熱毒。通聖散中常搭配其他利水藥物,如芒硝、車前子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水、瀉火通便的效果。
總而言之,滑石在通聖散中扮演著清熱瀉火、利水通淋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濕熱蘊結腸胃的功效。
通聖散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熱的功效。
荊芥味辛、性微溫,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利咽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在通聖散中,荊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疏散腸胃積熱,清利頭目,消腫止痛,治療暑熱傷津、食積內停、腹脹便祕等症狀。
此外,荊芥還有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以幫助通暢氣血,促進腸胃蠕動,進一步緩解便祕症狀。
通聖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三焦經,可清瀉上焦熱盛之火,並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便祕、小便赤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通聖散作為瀉熱通便的方劑,常用於治療熱結腸胃、濕熱內蘊所致的便祕、腹脹、口苦、苔黃膩等症。梔子加入其中,既可清瀉上焦火熱,又可涼血解毒,有助於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同時也能降低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性,提高治療效果。
通聖散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其能健脾益氣、燥濕化痰,對於通聖散所治療的濕熱內蘊、脾胃不和、腹脹便祕等症狀,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補氣升陽,助藥力: 通聖散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大黃等寒涼之品,容易傷及脾胃陽氣。白朮補氣升陽,可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同時也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胃。
因此,白朮在通聖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治療主症,又能保護脾胃,促進藥效發揮。
通聖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通聖散方中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的作用,避免過於寒涼傷正。
-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甘草作為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調和藥性,更能保護脾胃,使藥效發揮更佳,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通聖散 方劑組成與功效介紹
組成: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薄荷: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滑石: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消暑。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
- 連翹: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
- 石膏: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梔子: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
功效: 斑疹是由風熱挾痰引起的,從內部發展到外部,適合微微發汗來治療。
應用: 臨牀上,此方常用於治療斑疹、麻疹、風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疾病。其中,川芎、當歸、白芍可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疏肝止痛;麻黃、白芷可發汗解表,宣肺通鼻;薄荷、荊芥可透疹止癢;連翹、梔子可清熱解毒;石膏可清熱瀉火;甘草可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總結: 通聖散是一種清熱解毒、發汗透疹的中藥方劑,由麻黃、甘草、白芍、白朮、薄荷、川芎、當歸、滑石、黃芩、桔梗、荊芥、連翹、石膏、梔子組成。此方具有清熱解毒、發汗透疹、理氣活血、止咳平喘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斑疹、麻疹、風疹、水痘,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金星石、銀星石、太陰玄精石、雲丹、陽起石、不灰木各等分。
以砂鍋子一隻,先入羅過紫冬灰(水牛糞是也),厚約一二寸,鋪藥一重,再蓋灰一層約一二寸,築令實,又鋪藥一重,同前法蓋灰後再鋪藥,上下以灰封蓋,以鹽泥固濟;不限藥多少,皆用炭一秤,於靜室中周密不通風處,火煅一日一夜,候冷取出;於淨地掘一坑子,深一尺許,埋鍋子一宿,取出,先揀出藥塊子,余以粗羅羅去灰,取藥研為末,更入乳鉢,研令極細,即入罐子內收之。
每藥末1兩,入龍腦、麝香各半錢,阿膠1分(炒)同研,合和令勻;每服1錢或半錢匕,以糯米少許研細,入薄荷汁、蜜各少許,合煎為飲,候溫調下,空心日午、臨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聖散是一張比較強力的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八。 組成:金星石、銀星石、太陰玄精石、雲丹、陽起石、不灰木各等分。 主治:肺損,吐血嗽血。
通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桃仁6兩(去皮尖),硇砂1兩半(去砂石,研)。 主治:小腸氣,痛不可忍。
通聖散, 出處:《活人書》卷二十一。 組成:白菊花(如無,用甘菊花代)1兩,綠豆皮1兩,谷精草1兩。 主治:斑疹、痘瘡入眼及生翳。
通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谷精草(炒)1分,天南星(炮)1分,貫眾(炒)1分,黃柏(炙)1分,麝香半錢。 主治:諸般惡瘡。
通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大棗7枚,烏梅7枚,乾薑3塊如棗大,甘草1尺(各細銼)。 主治:血痢,腹中(疒丂)刺,日夜無度。
通聖散,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川芎、當歸、麻黃、薄荷、連翹、白芍、黃芩、石膏、桔梗1兩,滑石3兩,荊芥、梔子、白朮2錢半,甘草。 主治:斑疹屬風熱挾痰而作,自裏而發於外,宜微汗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