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散

QING L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2%
膽經 9%
脾經 9%
大腸經 6%
腎經 3%
小腸經 3%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清涼散用於治療熱證,如口渴咽乾、心煩失眠、牙齦腫痛、便祕等,黃連可有效清瀉體內積熱,改善症狀。
  2. 抑菌抗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連含有多種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清涼散中加入黃連,可增強其治療效果,抑制病菌生長,促進炎症消退。

清涼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其清涼解熱、疏風散熱的功效。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止癢止痛。

在清涼散中,薄荷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其清涼解熱之性,可以緩解發熱症狀,疏風散熱之效,可以驅散外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清涼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之效,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清熱解毒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2. 降逆止嘔: 陳皮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緩解清熱藥物可能引起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提高患者的服藥順應性,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療。

清涼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在中藥中具有以下兩大重要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清涼散方劑中常含有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可以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清涼散方劑的功效多以清熱解毒為主,而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等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大的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清涼散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清涼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咽消腫。對於清涼散所治的熱病煩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天花粉能有效發揮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此外,天花粉還有利尿消腫、抗炎止痛等功效,配合清涼散其他藥物,能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清涼散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病、癰腫疔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連翹還具有散結消腫的作用,能化解積聚於體內的熱毒,促進炎症消退。因此,清涼散中加入連翹,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治療相關病症起到更好的療效。

清涼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面紅目赤等症狀。
  2. 消腫止痛:牡丹皮能抑制炎症反應,消腫止痛,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清涼散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消腫止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清涼散中包含荊芥,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清涼散本身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方劑,加入荊芥有助於疏散風邪,促進藥效的發揮。
  2. 透疹止癢:荊芥還具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麻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病。清涼散中加入荊芥,可以幫助疏通經絡,促進毒素排出,緩解皮膚瘙癢,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療效。

清涼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泄肺胃之熱,燥濕之性可祛除濕熱之邪,解毒之性可解毒消腫。

因此,清涼散中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等作用,對於熱證、濕證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涼散」主治功效分析

「清涼散」見於多部中醫典籍,組成略有差異,但總體功效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為主。以下就不同典籍的記載,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一、《聖濟總錄》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陽毒傷寒,口乾煩躁,大渴發汗;時氣頭目昏疼,久積熱毒,鼻口出血。
  • 治療原理: 此方主要針對熱毒熾盛之證。陽毒傷寒為外感熱病,熱毒內盛,耗傷津液,故見口乾煩躁、大渴。熱毒上攻,則見頭目昏疼、鼻口出血。方中用藥未明,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

二、《驗方新編》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 連翹飲(清涼散): 用於治療肺金克肝木,風邪在肺所致的白膜遮睛。
    • 四順清涼散: 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以及與川芎、山梔、赤芍、當歸、枳殼、生地、香附、甘草、沒藥合用治療腹痛。
  • 治療原理:
    • 連翹飲: 方中連翹、甘草、黃芩、梔子、薄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大黃、朴硝瀉下通便。用於治療風熱上攻所致的眼疾。
    • 四順清涼散: 方中大黃、山梔、赤芍清熱涼血;川芎、當歸、香附活血行氣;枳殼理氣寬中;生地滋陰涼血;甘草調和藥性;沒藥活血止痛。全方共奏清熱涼血、活血行氣之功,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證。

三、《嬰童百問》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熱甚者,與青解毒丸、玄參劑合用,治療小兒癰瘡、驚毒癤腫;與防風、連翹合用亦可。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癰瘡、癤腫多因熱毒壅盛所致,清涼散與青解毒丸、玄參劑等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四、《奇方類編》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燒燙傷後,內服清涼散。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涼血生肌為主。燒燙傷為火毒所傷,清涼散內服可清解火毒,減輕內熱,配合外用藥物,促進傷口癒合。

五、《經驗丹方匯編》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咽喉腫痛、喉痛生瘡、喉閉、紅腫結核脹痛等風熱痰火證。與冰片散合用治療酒毒喉痺。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為主。風熱痰火上攻咽喉,導致咽喉腫痛、生瘡等證。清涼散可清解熱毒、消腫止痛,與冰片散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

六、《幼幼集成》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挾熱腹痛,面赤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與青皮、枳殼合用,治療大便秘結;與芍藥甘草湯合用,治療大便調。
  • 治療原理: 方中白芍、白當歸、錦莊黃、炙甘草共奏清熱涼血、緩急止痛之功。挾熱腹痛多因熱邪內蘊,灼傷陰血所致,此方可清熱涼血、緩急止痛。

七、《世醫得效方》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黑水內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楚無時,五臟俱受風熱。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祛風止痛為主。此眼疾多因風熱之邪侵襲五臟所致,清涼散可清解熱毒、祛風止痛。

八、《証治準繩‧幼科》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痘後失血證,熱在榮分,大便秘結。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涼血、通腑瀉熱為主。痘後失血多因餘毒邪熱迫血妄行所致,清涼散可清熱涼血、通腑瀉熱,以達止血之效。

九、《聖濟總錄》記載的另一「清涼散」

  • 主治: 眼生胬肉,鉤割後;項下生瘰癧,不問新久,有熱人可服。
  • 治療原理:
    • 外用: 真珠、琥珀、丹砂、龍腦共研細末,點眼。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功。
    • 內服: 龍膽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瘰癧。

十、《小兒推拿廣意》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三焦積熱,遍身紅腫,口唇生瘡,驚痰潮熱,大便秘結。
  • 治療原理: 方中當歸、赤芍藥活血化瘀;川大黃瀉下通便、清熱瀉火;炙甘草調和藥性。全方共奏清熱瀉火、活血通便之功。

十一、《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天白蟻(一種口腔疾病),已潰者。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燥濕斂瘡為主。天白蟻多因胃火熏肺所致,清涼散可清熱解毒、燥濕斂瘡,促進潰瘍癒合。

十二、《筆花醫鏡》記載的「清涼散」

  • 主治: 治疫邪入里,脹悶譫狂諸症;中時疫,初頭痛發熱,漸嘔惡胸滿,或脹悶譫狂,唇焦口渴。
  • 治療原理: 方中並未明確指出清涼散的組成,但從主治推測,應以清熱解毒、闢穢化濁為主。疫邪入里,多見熱毒熾盛、穢濁內阻之證,清涼散可清解熱毒、闢穢化濁,以緩解病情。

總結

綜上所述,「清涼散」在不同典籍中組成不同,但其核心功效均為清熱解毒。根據不同的病證,或佐以涼血、瀉下、活血、利咽、消腫、燥濕、斂瘡等功效。其治療範圍涵蓋了外感熱病、瘡瘍腫毒、眼疾、咽喉疾病、燒燙傷、疫病等多個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清涼散」組成不一,具體應用時需根據典籍記載及患者病情,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1兩,梅片5錢。
清熱消炎,解熱明目。
上為細末。
涼開水洗患處,用玻璃針點眼角。
忌刺激性食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嘴唇乾裂痔瘡角膜炎猩紅熱丹毒膿痂疹天疱瘡咽喉痛口乾口渴多痰眼睛紅痛眼睛模糊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三。 組成:馬牙消1兩半,白礬1兩半,曾青1兩半,龍腦1分,青黛1分。 主治:冰瑕翳深外障。

清涼散,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黃連(薑炒)、薄荷、陳皮、甘草、天花粉、連翹、丹皮、荊芥穗、黃芩。 主治:小兒痰熱,煩悶口渴。

清涼散, 出處:《內外驗方秘傳》。 組成:生石膏8兩,胡黃連2兩,青黛1兩。 主治:清火定痛。主治:一切紅腫破爛作痛.並腿足紅爛焮痛,時流膿水。

清涼散,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山梔、連翹、黃芩、防風、枳亮、黃連、當歸、生地、甘草各等分,桔梗減半,薄荷減半,白芷減半(或不用亦可)。 主治:一切實火咽喉腫痛。

清涼散, 出處:《會約》卷十四。 組成:黃芩1錢5分,梔子1錢5分,黃連1錢5分,陳皮1錢5分,牛膝1錢5分,澤瀉1錢5分。 主治:一切氣逆暴痛,口渴便燥,喜涼惡熱,不可按者。

清涼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蔓荊子半兩,荊芥半兩,苦竹葉半兩,甘草半兩,山梔子1分(去皮)。 主治:冰瑕深翳。五臟俱受風熱,黑水內橫深瑕盤,青色沉沉深入,痛楚無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