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飲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清涼飲多用於暑熱傷津、口渴心煩、熱毒熾盛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燥熱不適。
- 抑菌止瀉: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繁殖,對於熱毒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控制病情,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因此,清涼飲中加入黃連,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抑菌止瀉,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清涼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大腸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對於熱邪犯肺、暑熱傷津、濕熱蘊蒸所致的發熱、咳嗽、胸悶、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繁殖,減輕炎症反應。
在清涼飲中,黃芩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涼血止血等作用,有效治療暑熱所致的各種不適。
清涼飲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其能清瀉心肺之火,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二、利濕退黃:梔子還具有利濕退黃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梔子可清熱利濕,促進排泄,有助於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梔子在清涼飲中,可以起到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熱邪、濕邪所致的相關病症。
「清涼飲」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歸肺、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其寒性可清熱瀉火,苦味可燥濕解毒,可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癰腫瘡毒等病症。
清涼飲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連翹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有效地消除體內熱毒,改善病症。
清涼飲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解暑: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暑、疏風散熱的功效。夏日炎炎,人們容易中暑,薄荷能清熱解毒,緩解中暑症狀,如頭痛、頭昏、噁心等。
二、生津止渴: 薄荷能促進唾液分泌,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夏日酷暑,口乾舌燥,薄荷能有效緩解口渴,令人感到清爽舒適。
因此,清涼飲中加入薄荷,可有效起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夏日暑熱帶來的各種不適。
清涼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清涼飲通常由多種寒涼藥材組成,容易造成寒涼之氣過盛,影響脾胃運化。甘草味甘性平,入脾經,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
- 緩解藥物副作用: 清涼飲中的一些藥材,如黃芩、黃連等,具有一定的毒性。甘草能解毒,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同時,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提高清涼飲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涼飲」主治功效分析
「清涼飲」及其衍生的「四順清涼飲」、「大清涼飲」在古代中醫文獻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其基本組成包括:
-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黃芩: 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 梔子: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 連翹: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薄荷: 疏風散熱,清利頭目。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根據古文記載,綜合分析其治療原理和主治功效如下:
治療原理
「清涼飲」以苦寒的黃連、黃芩、梔子為君藥,直折火熱之邪;臣以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疏散風熱;佐以甘草調和藥性,緩解苦寒之性。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清除體內熱邪,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綜合多篇古文記載,「清涼飲」及其衍生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熱證:
- 各種出血症,屬熱者 (血分火熱): 如《衛生寶鑒》記載「諸見血者為熱。以清涼飲子投之。即止。」 以及《類證治裁》指出「一切血分火熱丹毒,四順清涼飲。」 表明清涼飲可應用於因熱邪導致的出血症狀,如衄血、吐血等。
- 熱秘:《類證治裁》提到「四順清涼飲」用於治療熱秘,症狀為面赤、脈實數、脹悶欲得冷。《仁齋直指方論》亦指出「清涼飲,治諸痔熱證,大便秘結。」說明清涼飲可以通過清熱瀉火來通便,治療熱結便秘。
- 瘡瘍腫毒:《醫方集宜》記載「清涼飲」用於治療「瘍腫積熱,煩躁焮痛,便秘。」《嬰童百問》也提到其可治「頭面瘡癤」。說明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應用於瘡瘍的治療。
- 暑疫 (濕熱證):《血證論》提到「大清涼飲」用於治療暑疫,指出其適用於濕熱二氣合化而成的多種症狀,如心煩口渴、脈數溺赤、泄痢腫滿等。
- 小兒熱證:《嬰童百問》中多次提及「清涼飲」及「四順清涼飲」,用於治療小兒的各種熱證,包括「變蒸客忤,驚癇壯熱,痰涎壅盛,煩悶頰赤,口乾煩渴,項頸結熱」、「夾熱瀉利,而小便秘澀赤甚者」以及「表裡俱熱症」等。
- 其他熱證: 根據《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醫方集宜》、《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文獻,「四順清涼飲」還可應用於「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餘毒,一切壅滯」、「五心煩躁,睡臥不寧,四肢抽掣」等熱證。例如 《仁齋直指方論》提及「四順清涼飲,治脾熱」,《世醫得效方》也提及「治血脈壅實,腑臟生熱,頰赤多渴」等。
總結
「清涼飲」及其衍生方劑,以其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的功效,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其應用範圍涵蓋了出血、便秘、瘡瘍、暑疫、小兒熱證等多種病症。 古文獻的記載,展現了古人靈活運用「清涼飲」的智慧,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會根據具體病情,對「清涼飲」的組成和劑量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衛生寶鑒》記載加入黃連治療熱證;《血證論》提到加入防己治療濕氣較重的暑疫;《嬰童百問》則提到加入青皮、枳殼治療熱症腹痛,或加入山梔、黃芩增強清熱通便功效。這些變通之法,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
夏月外穿棉衣,脈洪數,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加大黃、芒消。
上加燈心,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飲, 出處:《簡明醫彀》卷二。 組成:黃連、黃芩、梔子、連翹、薄荷、甘草。 主治:惡寒而脈洪數,兼目痛口渴,心煩便秘屬熱者。
清涼飲, 出處:《幼科釋謎》卷六。 組成:柴胡、知母、生地、赤苓、防風梢、甘草梢、當歸、黃柏、龍膽草。 主治:熱盛小便赤澀,或膀胱熱結。
清涼飲,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地骨皮3錢,人參3錢,茯苓3錢,黃芩半兩,乾葛半兩,石膏半兩,知母3錢,甘草3錢。 主治:嬰孩傷寒。
清涼飲,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大熟地4錢,黃芩4錢,梔子3錢,滑石3錢,廣陳皮2錢,黃柏3錢,木通3錢,茯苓3錢,甘草1錢。 主治:傷寒2-3日,汗出,外感已除,內稍積熱者。
清涼飲, 出處:《羊毛瘟證論》卷下。 組成:石膏1兩,澤蘭葉2錢,蟬蛻殼12枚,白僵蠶3錢,黃耆1錢,黃芩2錢,山梔子2錢,丹皮2錢,大生地黃5錢,當歸1錢,甘草1錢,銀花3錢,秋石3分,黃酒5錢,黃蜜5錢。 主治:羊毛溫邪。壯熱煩躁,頭重口渴,唇腫舌燥,腮腫失血。
清涼飲,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一。 組成:羌活1錢,柴胡1錢,黃耆1錢,甘草(冬用梢)1錢,酒芩1錢,酒知1錢,炙草1錢,生地5分,防風(梢)5分,防己5分,桃仁5個,杏仁5個,當歸6分,紅花少許,升麻(梢)1錢5分,黃柏1錢5分,膽草1錢5分,石膏1錢5分。 主治:消渴。能食而瘦,口乾,自汗,便結,溺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