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決明散

SHI JUE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沈氏尊生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8%
肺經 27%
心經 17%
腎經 9%
脾經 7%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石決明散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原因有二:

  1. 清肝明目:石決明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明目退翳之功效。此藥材能有效治療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眼瞼紅腫等症狀,符合石決明散的清肝明目之主旨。
  2. 平肝潛陽:石決明亦有平肝潛陽之效,能鎮靜肝陽上亢,緩解頭昏目眩、耳鳴耳聾、心煩易怒等症狀。此功效與石決明散所針對的肝陽上亢、頭昏目眩、耳鳴等症狀相輔相成,更能增強方劑的療效。

石決明散中加入沙苑子,是基於其滋腎補肝、益精填髓的功效。

沙苑子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能補腎益精,尤其擅長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而石決明散主治目赤腫痛、頭昏眼花等肝腎陰虛、肝火上炎所致的病症。沙苑子可滋補肝腎,填精益髓,與石決明散中其他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藥物相配合,起到滋陰潛陽、清熱平肝的作用,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石決明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熱,清熱解毒: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熱上擾導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
  2. 配合石決明,清肝明目:石決明性寒,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功效,與荊芥的疏風散熱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的作用,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石決明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薄荷味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石決明散本身以石決明為主藥,具有清肝明目、平肝潛陽的作用,加入薄荷,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並有助於緩解頭昏眼花、目赤腫痛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薄荷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有助於改善頭部脹痛、耳鳴等症狀。石決明散中加入薄荷,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進一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部不適。

石決明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和肝氣,平肝潛陽,清熱明目。在石決明散的配方中,人參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選用自有深意。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為補氣之上品,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之功。在石決明散中,人參的作用主要在於補益正氣,強壯體質,使肝氣得以平和,從而達到調節全身氣機的效果。此外,人參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功效,協同石決明、菊花等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明目、平肝潛陽的作用。總體而言,人參在石決明散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也充分展示了中藥方劑組配的智慧與奧妙。

主治功效


石決明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一、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各古籍文獻內容,石決明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肝熱,明目退翳: 多部古籍均提到石決明散可治療肝熱引起的目赤腫痛、翳膜遮睛、視物昏暗等症狀,如《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醫學入門》、《濟陽綱目》等。這些症狀在中醫看來多與肝熱上擾清竅有關,石決明散通過清瀉肝熱,達到明目退翳的效果。
  2. 疏風散邪,消腫止痛: 《世醫得效方》提到石決明散可用於治療眼生外障,包括疼痛等症狀。《良朋彙集經驗神方》則明確指出其可治療“奚冠蜆肉,及蟹睛神祟疼痛、熱病、傷寒、肝臟積熱、眼疾”。這表明石決明散還具有一定的疏風散邪、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眼部炎症反應。
  3. 補益肝腎,滋養精血: 《審視瑤函》中提到的石決明散配方中,加入了人參、五味子、玄參等補益藥材,說明該方在清肝熱的同時,也兼顧了補益肝腎、滋養精血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眼部疾患。
  4. 特殊病症:
    • 雀目: 《太平聖惠方》和《幼幼新書》中提到的“煮肝石決明散”專門用於治療小兒雀目及疳眼,顯示了石決明散在治療夜盲症方面的應用。
    • 銀障: 《審視瑤函》提到石決明散可用於治療銀障,並指出對於未過六旬且血氣稍盛的患者,治療後可復明。
    • 雞冠蜆肉、蠏睛: 《明目至寶》和《良朋彙集經驗神方》均指出石決明散可用於治療此類眼疾。
    • 浮翳: 《眼科心法要訣》提到可用「決明散」(此處可能指石決明散)治療浮翳。

二、 治療原理分析

石決明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臟腑、經絡和病因病機理論:

  1. 肝開竅於目: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眼部疾病與肝臟的關係最為密切。肝主疏泄,調節氣機,肝經上行於目。若肝氣鬱結、肝火上炎或肝血不足,均可導致眼部疾病。
  2. 石決明為君藥: 石決明是方劑中的主藥,其性味鹹寒,歸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功效,是治療肝熱眼疾的要藥。石決明能夠清瀉肝火,平抑肝陽,從而消除眼部紅腫、疼痛、翳障等症狀。
  3. 佐藥配合,增強療效:
    • 清熱類: 草決明、黃連、梔子、菊花等藥物,協助石決明清肝瀉火,增強清熱明目的功效。
    • 疏風類: 荊芥、薄荷、羌活等藥物,具有疏風散邪的作用,可以疏散眼部的風熱邪氣,緩解炎症反應。
    • 活血類: 當歸、赤芍等藥物,能夠活血化瘀,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和翳障的吸收。
    • 補益類: 人參、白茯苓、五味子、玄參等藥物,可以補益肝腎、滋養精血,對於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引起的眼部疾患,具有標本兼治的作用。
    • 其他: 菥蓂子、秦皮、升麻、細辛、木賊、蛇蛻等藥物,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和具體症狀,或清熱解毒,或利水消腫,或引經報使,或疏風止癢,各具特色,共同輔助主藥發揮作用。
  4. 外治與內服: 部分方劑如《太平聖惠方》中提到的石決明散用於點眼,屬於外治法;而大多數方劑為內服,通過調理臟腑氣血來治療眼疾。內外結合,可以提高療效。

三、 總結

石決明散是一個以清肝熱、明目退翳為主要功效的經典方劑,其組成靈活多變,可根據不同病因病機進行加減化裁。通過清肝瀉火、疏風散邪、活血化瘀、補益肝腎等多種途徑,石決明散能夠有效治療多種眼科疾病,特別是肝熱上擾所致的目赤腫痛、翳膜遮睛、視物昏暗等症狀,同時還可用於治療雀目、銀障、雞冠蜆肉等特殊病症。其治療原理符合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1錢,人參1錢,茯苓1錢,車前子1錢,細辛5分,防風2錢,大黃1錢,茺蔚子2錢,桔梗1錢半。
上為細末,令勻。
每服2錢,食後米飲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不宜在感冒期間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 本方不宜與其他降血壓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血壓過低。

相關疾病


結膜炎腹瀉眼睛紅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石決明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石決明1兩(火煅),蒺藜(炒去刺)2兩,荊芥穗2兩,薄荷葉1兩,人參(蜜炙)5錢。 主治:眼生外障。

石決明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石決明1分(搗碎令細),龍腦半分,膩粉1分,黃丹1分,麝香半分。 主治:小兒眼生翳膜;眼生胬肉,睛上有翳。

石決明散,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石決明1錢,人參1錢,茯苓1錢,車前子1錢,細辛5分,防風2錢,大黃1錢,茺蔚子2錢,桔梗1錢半。 主治:浮翳內障。

石決明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石決明3分(搗碎,細研,水飛過),烏賊魚骨半兩,龍腦1錢,真珠末3分,琥珀3分。 主治:眼生丁翳,根腳極厚,經久不癒。

石決明散, 出處:《審視瑤函》卷五。 組成:石決明(醋煅)、防風、人參、茺蔚子、車前子、細辛(減半)、知母、白茯苓、遼五味、玄參、黃芩各等分。 主治:銀障,瞳神中生白色內障,輕則一點白亮,而如銀星一片,重則瞳神皆雪白而圓亮。

石決明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石決明1兩(搗碎,細研,水飛過),葳蕤1兩,黃連3分(去須),菥蓂子1兩,決明子3分,秦皮3分,川升麻3分,犀角屑1兩,梔子仁3分,甘菊花1兩,細辛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眼生膚翳,昏暗,頭額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