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葉何草丸

昨葉何草丸

ZUO YE HE C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腎經 22%
肝經 22%
心經 14%
膀胱經 8%
脾經 8%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昨葉何草丸」方劑中加入「沙苑子」,主要是針對其補腎固精、益氣養血之功效。

  1. 補腎固精: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能補腎精、固腎氣,有助於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早泄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常與「昨葉何草丸」所針對的病症有關。
  2. 益氣養血:沙苑子亦具益氣養血之效,能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因此,在「昨葉何草丸」中加入沙苑子,可達到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昨葉何草丸」方劑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疏風散熱: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功效。對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薄荷可有效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緩解症狀。
  2. 清利頭目,醒腦提神: 薄荷芳香氣味可清利頭目,醒腦提神。對於頭昏腦脹、精神不振等症狀,薄荷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氧,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

因此,薄荷在「昨葉何草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表、疏風散熱、清利頭目、醒腦提神等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昨葉何草丸」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除濕: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表散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羌活,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改善因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

2. 通經活絡: 羌活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減輕疼痛,加速病竈恢復。

「昨葉何草丸」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當患者出現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症狀時,荊芥能有效疏散外邪,促進汗出,達到解表止癢的效果。同時,荊芥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如薄荷、柴胡等,增強其清熱解毒、疏風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昨葉何草丸」方劑中含有附子,主要源於其回陽救逆之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絡、散寒止痛之功效。

方劑中若有陽氣虛衰、寒凝血脈的病症,附子可溫陽散寒,振奮心陽,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對於心陽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附子能起到回陽救逆、溫通心陽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昨葉何草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錄於古代醫籍,主治「眼見黑花,視物不明」,屬肝腎不足、風邪上擾所致眼疾。古醫認為,「黑花」多因肝血虧虛、腎精不充,或風熱痰濕上攻目竅,導致目睛失養、神光渙散。本方配伍旨在祛風通絡、補益肝腎,兼清頭目,以改善視物昏矇、眼前黑花飄動之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昨葉何草(瓦松)

    • 味酸苦性平,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此處「去土焙用」減其寒涼之性,取其通絡散結之效,或針對目翳、瘀滯所致視物不清。
  2. 蒺藜子(炒去角)

    • 炒製後辛散性減,偏入肝腎,能平肝疏風、明目止癢。古籍載其「治風明目」,對風邪上攻之目赤翳障有效,與主症契合。
  3. 薄荷葉

    • 辛涼升散,清利頭目,解風熱之邪。此處用於疏散眼部鬱熱,緩解視物模糊兼頭目脹悶之候。
  4. 羌活、荊芥穗

    • 二者皆辛溫上行,祛風勝濕。羌活善走太陽經,荊芥穗輕揚透表,合而驅頭面風邪,改善風濕或寒邪閉阻目絡之病機。
  5. 附子(黑豆同煮後焙用)

    • 黑豆製附子減其毒性,存其溫陽之效。附子補火助陽,通行十二經,或針對腎陽不足、陰寒上泛所致「黑花」,助陽氣上承以溫煦目竅。

配伍邏輯
全方以祛風通絡為主軸,佐以溫補:

  • 攻邪:薄荷、蒺藜、羌活、荊芥穗解散風濕熱邪,開目竅之閉阻。
  • 扶正:附子溫腎陽,黑豆滋腎陰,共調肝腎;昨葉何草或兼活血消翳之效。
  • 丸劑緩攻:以黑豆爛研為丸,取其甘平和中,緩附子之燥,亦助補益肝腎。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本虛標實」之證:肝腎不足為本,風邪痰濕上擾為標。風邪祛則目絡通,陽氣振則神光復,辅以清利頭目之藥,共奏明目之效。後續配合「蕤仁散」(滋肝明目)間服,標本兼顧,進一步鞏固療效。


總結
昨葉何草丸以祛風溫陽為核心,針對風邪夾寒或陽虛目竅失養之視障,體現「治風先治血」與「病在上取之下」的傳統思維,屬攻補兼施之眼科方劑。

傳統服藥法


昨葉何草(去土,焙)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薄荷葉1兩,羌活(去蘆頭)荊芥穗1兩,附子(黑豆1升同煮附子令軟透,去皮臍,切,焙)1兩。
上除黑豆外,為末,將黑豆爛研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溫熟水送下。服此藥後,更合蕤仁散間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昨葉何草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昨葉何草(去土,焙)1兩半,蒺藜子(炒,去角)1兩半,薄荷葉1兩,羌活(去蘆頭)1兩,荊芥穗1兩,附子(黑豆1升同煮附子令軟透,去皮臍,切,焙)1兩。 主治:眼見黑花,視物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