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散

Xing X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8%
心經 15%
胃經 15%
肝經 9%
腎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惺惺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效。惺惺散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加入其中,可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燥烈傷陰。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與黃芪、黨參等藥材配合,增強補氣作用,提升整體藥效,更好地發揮祛風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

惺惺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生發: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解表發汗的功效。惺惺散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肺、痰飲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生薑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有助於驅散寒邪,改善呼吸道症狀。
  2. 調節脾胃,促進消化: 生薑能溫胃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惺惺散中有些藥物可能偏寒涼,加入生薑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

惺惺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惺惺散作為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精神倦怠等症的方劑,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頭昏眼花、精神不振等症狀。
  2. 燥濕利水: 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的作用,能祛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濕困,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利於氣血生化,從而增強治療效果。

惺惺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暑: 薄荷味辛、性涼,具有清熱解暑、疏散風熱的功效。惺惺散常用於治療暑熱傷津、神志不清、口渴煩躁等症狀,薄荷的清熱解暑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起到清熱醒腦的效果。

二、疏風散寒: 薄荷除了清熱解暑外,還具有疏風散寒的功效。惺惺散中可能加入薄荷以緩解因風寒引起的頭昏腦脹、鼻塞流涕等症狀,起到疏風散寒、通鼻竅的作用。

總之,薄荷在惺惺散中起到清熱解暑、疏風散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暑熱或風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惺惺散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膽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惺惺散主治頭痛,而川芎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頭部血管痙攣,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升陽散寒: 川芎還具有升散之性,能升發陽氣,散寒止痛。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頭痛,川芎能溫經散寒,緩解頭痛症狀。

因此,惺惺散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地改善頭痛症狀,起到行氣止痛、升陽散寒的作用。

惺惺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惺惺散為治療脾虛濕困、心神不安之方,茯苓能健脾祛濕,改善脾胃運化,從而達到寧心安神的目的。
  2. 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滲濕,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有助於改善脾虛濕困導致的頭昏沉重、精神不振等症狀,進而提升患者的整體精神狀態。

總之,茯苓在惺惺散中起着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脾虛濕困、心神不安的療效。

惺惺散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功效。惺惺散多用於治療風寒襲肺、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桔梗可宣肺利氣,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胸悶氣喘。
  2. 通利氣機: 桔梗還具有通利氣機的作用,能使氣機運行通暢,有利於痰液的排出,也能緩解因氣機阻滯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因此,桔梗在惺惺散中起到宣肺化痰、通利氣機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惺惺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血,振奮心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對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導致心神不安、倦怠乏力等症狀,人參可以起到扶正固本、振奮心脾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 惺惺散中其他藥物如茯苓、白朮等,多具健脾利濕功效,人參與其相輔相成,不僅能增強健脾效果,還可防止單味藥物過於燥烈,避免傷津耗氣。

惺惺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因為細辛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溫肺散寒: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能溫肺化痰,散寒止咳,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清稀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而惺惺散的主要功效正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因此細辛的溫肺散寒作用與方劑功效相符。
  2. 通鼻竅: 細辛還具有通鼻竅的作用,能治療鼻塞不通、嗅覺減退等症狀。惺惺散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疾病,細辛的通鼻竅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鼻塞的症狀,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細辛的溫肺散寒和通鼻竅作用,使其成為惺惺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提升方劑治療效果。

惺惺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瓜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瓜蔞能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癢的作用,與惺惺散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材協同作用,更能有效地改善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
  2. 通利小便,排泄毒素: 瓜蔞入膀胱經,能通利小便,促進體內毒素的排出。濕熱蘊結常伴隨小便不利,瓜蔞加入方劑中,可以促進體內濕熱的排泄,進一步減輕皮膚瘙癢等症狀。

主治功效


惺惺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性分析

惺惺散,一方歷史悠久的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為:

  • 甘草: 味甘,性平。歸脾、胃、肺經。功效:調和諸藥,解毒止痛,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 生薑: 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 白朮: 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燥濕,益氣和中,止汗,安胎。
  • 薄荷: 味辛,性涼。歸肺、肝經。功效: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疏肝解鬱。
  • 川芎: 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茯苓: 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 桔梗: 味苦、辛,性平。歸肺經。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止咳,排膿。
  •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經。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細辛: 味辛,性溫。歸肺、腎、心經。功效:散寒止痛,溫肺化飲,通竅。
  • 瓜蔞根(天花粉): 味甘、微苦,性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綜合藥性與功效

綜觀惺惺散的組成,可見其藥性涵蓋了溫、平、涼、寒四種,藥味包括了辛、甘、苦、淡。從整體來看,本方以辛溫、辛涼並用,兼具補益、疏散、清熱、利濕之功。

  • 疏風解表: 方中薄荷、生薑、細辛皆具辛散之性,可疏風解表,發散外邪。薄荷疏風清熱,生薑發汗解表,細辛散寒止痛,三藥合用,針對風熱、風寒之邪均有效力。
  • 清熱解毒: 薄荷、瓜蔞根性味寒涼,可清熱解毒,特別是瓜蔞根擅長清熱生津,適用於熱病口渴、瘡疹發熱等症。
  • 健脾益氣: 人參、白朮、甘草皆為補益脾氣之要藥。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燥濕,甘草益氣和中,三藥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扶正祛邪。
  • 利水滲濕: 茯苓利水滲濕,可排除體內多餘水濕,並有健脾安神之效。
  • 宣肺止咳: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止咳,與細辛、薄荷等藥配合,可緩解咳嗽、鼻塞等症狀。
  • 活血行氣: 川芎活血行氣,止痛安神,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頭痛、目澀等不適。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使各藥藥性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古籍記載與主治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惺惺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小兒風熱瘡疹: 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仁術便覽》、《嬰童百問》、《幼科切要》、《活幼心書》、《痧疹輯要》、《証治準繩‧幼科》、《保幼新編》、《保嬰撮要》等。表現為發熱、皮膚出現疹子、或伴有瘙癢等症狀。
  • 傷寒時氣: 見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等。指感受時令之邪而發病,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
  • 頭痛壯熱: 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仁術便覽》、《証治準繩‧幼科》、《小兒痘疹方論》、《幼幼新書》等。指頭部疼痛劇烈,伴有高熱。
  • 目澀多睡: 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仁術便覽》、《証治準繩‧幼科》、《保幼新編》、《幼幼新書》等。指眼睛乾澀不適,伴有嗜睡、精神不振等症狀。
  • 咳嗽喘粗: 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仁術便覽》、《嬰童百問》、《活幼心書》、《証治準繩‧幼科》、《保嬰撮要》、《幼幼新書》等。指咳嗽劇烈,呼吸急促,伴有痰聲。
  • 鼻塞清涕: 見於《衛生寶鑒》、《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世醫得效方》、《奇效良方》、《仁術便覽》、《嬰童百問》、《証治準繩‧幼科》、《保嬰撮要》、《幼幼新書》等。指鼻腔堵塞,流清鼻涕。
  • 變蒸發熱: 見於《世醫得效方》、《醫方集宜》、《幼科切要》、《保幼新編》、《小兒推拿廣意》等。指小兒特定時期出現的生理性發熱現象,伴有輕微不適。

治療原理分析

惺惺散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針對病因,疏散外邪: 惺惺散主要針對外感風熱、風寒之邪,方中薄荷、生薑、細辛等藥能有效疏散外邪,解除表證。
  2.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方中人參、白朮、甘草等補益藥物,能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使邪氣不易侵入或加速邪氣排出。
  3. 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對於瘡疹發熱、口渴等熱性症狀,方中薄荷、瓜蔞根能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症狀。
  4. 宣暢氣機,止咳化痰: 桔梗、細辛等藥能宣暢肺氣,化痰止咳,改善咳嗽、喘促等症狀。
  5. 調和營衛,兼顧表裡: 惺惺散既能解表,又能兼顧裡證,方中補益藥和清熱藥的配伍,體現了調和營衛的思想。
  6. 針對小兒生理特點: 古籍中多記載惺惺散用於小兒疾病,這與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生理特點有關。惺惺散藥性平和,既能祛邪,又不傷正,適合小兒體質。

總結

總而言之,惺惺散是一首兼具解表、清熱、補益、化痰等多重功效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疏散外邪、扶正祛邪、清熱解毒、宣暢氣機、調和營衛,特別適合於小兒外感風熱、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瘡疹、咳嗽、鼻塞等症,以及小兒變蒸發熱等症。

注意事項

  • 雖然惺惺散藥性相對平和,但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 方中部分藥物如細辛,具有一定的毒性,需控制用量,避免中毒。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應慎用。
  • 若服用後症狀無改善或加重,應及時就醫。

傳統服藥法


桔梗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栝樓根1兩,白朮1兩,白茯苓半兩,防風半兩,細辛1分。
解風壅痰熱,化涎嗽,止煩渴。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水1盞,荊芥少許,煎5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表、宣肺利咽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變蒸發熱、或咳嗽痰涎、鼻塞聲重、瘡疹發熱等症狀。但本方性味辛溫,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此外,本方中含有生薑、薄荷、細辛等辛溫之品,陰虛火旺、肺燥咳嗽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麻疹氣喘癲癇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單純性疱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惺惺散,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石膏、甘草(生)、麻黃(去節,湯)各等分。 主治:傷寒發熱,頭疼腦痛。

惺惺散, 出處:《活人書》卷二十。 組成:桔梗、細辛、人參、白朮、栝樓根、甘草(炙)、白茯苓、川芎各等分。 主治:小兒風熱,及傷寒時氣,或瘡疹發熱。

惺惺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芍藥、桔梗、細辛、麥芽各等分。 主治:變蒸發熱,或咳嗽痰涎,鼻塞聲重,瘡疹發熱。

惺惺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半夏(制)、南星、蘇葉、草果、陳皮(制)、厚朴(制)、檳榔、秦艽、柴胡、蒼朮、烏梅、良薑。 主治:風,頭痛壅疼,咳嗽清涕,或生疹瘡。

惺惺散,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瓜蔞根1兩半,人參1兩半,細辛(去葉)1兩半,茯苓(去皮)1兩半,白朮1兩半,甘草(炙)1兩半,桔梗1兩半。 主治:小兒風熱瘡疹,傷寒時氣,頭痛壯熱,目澀多睡,咳嗽氣粗,鼻塞清涕。

惺惺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桔梗(銼碎)1兩,白茯苓(去皮)1兩,白朮1兩,天花粉1兩,細辛(去葉)2錢,防風(去蘆)2錢半,川芎2錢半,南星(生用)2錢半,甘草(半生半炙)7錢。 主治:理虛和氣,寧心清肌,止啼去煩,利咽膈,解失音。主治:小兒傷風傷寒,痰嗽咳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