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爽神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爽神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白朮可補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提升心神安定,改善睡眠。
- 燥濕化痰:白朮還具有一定的燥濕化痰功效。爽神湯中常加入白朮,有助於祛除體內濕邪,改善痰濕阻滯所致的心神不寧、頭昏腦脹等症狀。
總而言之,白朮在爽神湯中扮演着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提升心神安定,進而達到安神定志、改善睡眠的效果。
爽神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心脾,振奮精神: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效。對於因心脾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神疲乏力、頭昏腦脹、心悸失眠等症狀,人參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達到提振精神、爽神之效。
- 佐助其他藥材,增強療效:爽神湯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具有安神、清熱、解毒等功效的藥材,而人參則能起到補氣固本的作用,使其他藥材的功效更易發揮,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爽神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它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體內濕氣,進而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對於因脾虛濕困、心神不寧而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茯苓能起到改善作用。
- 佐助藥效: 茯苓在方劑中常與其他藥材配伍,起到佐助藥效的作用。例如,若方劑中含有辛燥之品,茯苓可起到緩解燥邪、滋養脾胃的作用。若方劑中含有苦寒之品,茯苓可起到健脾和中,避免藥物傷脾的功效。
爽神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原因有二:
-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功效。爽神湯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伴有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桔梗能疏散風熱,清利咽喉,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咽痛症狀。
- 升舉氣機: 桔梗具有升舉氣機的作用,能使氣機向上升發,有利於痰液的排出,同時也能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爽神湯中其他藥物如薄荷、荊芥等也具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的作用,桔梗的加入能協同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
爽神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暑:瓜蔞味甘性寒,具清熱解暑、利濕止渴之效。夏日暑熱,易傷津液,引發心煩不寧、口渴舌燥等症狀,瓜蔞可清熱解暑,恢復津液,改善暑熱症狀。
- 通利小便:瓜蔞亦能利水通淋,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排除體內濕熱,減輕心煩、頭昏等症狀,改善精神狀態。
因此,爽神湯中加入瓜蔞,可清熱解暑、利濕通便,有助於改善暑熱引起的諸多不適,達到清心爽神之效。
「爽神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峻猛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可輔助其他藥材發揮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例如,甘草可增強補氣藥材的補氣效果,或減輕清熱藥材的寒涼之性。
總而言之,甘草在「爽神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可調和藥性,又能增強功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爽神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辛溫解表,通鼻竅:細辛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爽神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細辛可幫助驅散外邪,打開鼻竅,改善呼吸道阻塞。
- 溫陽化氣,通經絡:細辛亦有溫陽化氣、通經絡的功效。爽神湯中常加入一些溫陽補氣的藥材,如黃芪、黨參等,細辛可配合這些藥材,增強藥效,促進氣血運行,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
主治功效
爽神湯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方選要》、《醫方集宜》、《葉氏錄驗方》、《証治準繩‧類方》等古籍記載,以及爽神湯的藥物組成,可對此方劑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
- 消寒痰、除肺壅: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明確指出爽神湯具有「消寒痰、除肺壅」的功效。這與方中桔梗宣肺化痰、瓜蔞活血散瘀,有助於驅散肺部寒痰,改善肺氣壅滯的症狀有關。
- 清神爽意: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亦提及爽神湯能「清神爽意」,顯示其具有提神醒腦,改善精神狀態的作用。這與人參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提升整體氣血運行,進而改善精神不振有關。
- 鎮心安神: 《醫方選要》與《葉氏錄驗方》均記載,爽神湯(或稱鎮心爽神湯)可用於治療「心腎不交,上盛下虛,心神恍惚,睡多驚悸,小便頻數,遺精白濁」等症。這表明爽神湯具有鎮心安神、寧心定悸的功效,可改善因心腎不交導致的睡眠障礙、驚悸、精神恍惚等症狀。
- 治療心氣不足,夜夢遺精:《醫方集宜》中指出,此方可以治療心氣不足所致的夜夢遺精,這與人參補氣、茯苓安神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 補益氣血,健脾益肺: 爽神湯中,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此三味藥的組合,有助於補益氣血、健脾益肺,從根本上改善因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不適。人參補元氣,能提振精神;白朮健脾,能運化水濕,並增強氣血生化之源;茯苓能利水滲濕,能幫助排除體內濕氣,從而提升整體氣血運行。
- 宣肺化痰,活血解鬱: 桔梗宣肺利咽,能開宣肺氣,化痰止咳;瓜蔞活血散瘀,能化痰解毒,從而改善肺氣壅滯之症。此二藥配伍,有助於改善呼吸系統相關的疾病。
- 調和陰陽,寧心安神: 針對心腎不交的病機,《葉氏錄驗方》中所載的鎮心爽神湯配伍較為複雜,但其主旨仍然是調和陰陽,達到心腎交通的目的。爽神湯的核心成分(人參、白朮、茯苓、桔梗、瓜蔞、甘草)在此基礎上,通過補益氣血、健脾化濕、活血化痰等方式,間接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茯苓兼有安神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改善睡眠,鎮定心神。
- 甘草調和諸藥: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使藥效發揮更為平和。
總結:
爽神湯並非單純的補益之劑,其組方考量了氣血運行、肺氣宣降、心腎陰陽的平衡,能從多方面改善身體狀況。此方劑既能補益正氣,又能祛邪解鬱,在治療心氣不足,肺氣壅滯,以及心腎不交引起的相關症狀方面,具有良好的療效。
重要說明: 此分析基於提供的古文及藥材功效,僅供學術參考,請勿自行使用方劑,若有任何健康問題,務必諮詢專業醫師。
傳統服藥法
覆盆子、酸棗仁、黃柏、枸杞子、薯蕷、菖蒲、南星、半夏、川芎、細辛、五味、遠志、甘草、橘紅、麥冬、人參、通草、茯苓。
加蜜,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爽神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十一。 組成:覆盆子、酸棗仁、黃柏、枸杞子、薯蕷、菖蒲、南星、半夏、川芎、細辛、五味、遠志、甘草、橘紅、麥冬、人參、通草、茯苓。 主治:血氣虛,心疼刺痛不已。
爽神湯,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 組成: 爽神湯(《衛生總微》卷十四。)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四。組成:白朮1兩,人參1兩(去蘆),白茯苓1兩,桔梗半兩(去蘆),栝蔞半兩,甘草半兩,細辛(去苗)1錢。主治:清寒痰,除肺壅,清神爽意。 。 主治:清寒痰,除肺壅,清神爽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