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南呂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小便赤澀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 瀉火解毒: 黃芩可清解肺熱,並能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對於南呂丸所針對的熱毒蘊結於肺、胃等部位的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可有效地清熱解毒,並消除濕熱,使南呂丸的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南呂丸方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 甘遂性峻,善於瀉下逐水,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南呂丸多用於治療水濕停滯、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甘遂可迅速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破瘀通絡: 甘遂亦具破瘀通絡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部位的瘀血阻滯,有助於水液代謝的恢復。南呂丸中,甘遂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加強療效,促進水腫消退。
南呂丸中使用青礞石,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青礞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平肝潛陽之功效。此方中,青礞石可清熱解毒,抑制肺熱、痰熱,並輔助其他藥物化痰止咳,緩解燥熱咳嗽。
其二,青礞石可平肝潛陽,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方中,青礞石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平肝潛陽、清熱解毒之功效。
南呂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等作用。
方劑中若有熱證,如實熱便祕、濕熱黃疸等,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將體內的熱邪排出,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目的。同時,大黃還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積滯,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南呂丸](即「滾痰丸」變方)主治「諸痰飲咳嗽,大便不利者」,其核心在於攻逐痰飲、通腑泄熱。
- 痰飲咳嗽:
- 古代醫家認為「痰為百病之母」,痰飲壅滯可致咳嗽氣逆、胸膈痞滿,甚至癲狂驚癇。此方針對「實熱老痰」證,痰質稠黏膠結,非攻逐不可化解。
- 「滾痰」之名,寓意痰涎如滾水驟除,適用於痰熱壅盛之實證,非虛弱者可輕用。
- 大便不利:
- 痰熱內結常兼腑氣不通,大黃、甘遂協力下泄,既通腸道,亦引痰火從大便而出,符合「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理,通腑以瀉肺熱。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瀉火逐痰」為綱,四藥協力,層次分明:
- 君藥 – 青礞石(2錢):
- 性味鹹平,質重墜,善「剮痰」,《本草綱目》載其「治積痰驚癇,咳嗽喘急」。礞石煅後攻逐力強,能瓦解膠結之老痰,猶如破除痰飲巢穴。
- 臣藥 – 黃芩(4兩):
- 苦寒清上焦肺火,直折痰熱之源。痰因火動,黃芩清熱以斷痰之生成,與礞石一清一攻,標本兼顧。
- 佐使藥 – 大黃(8錢)、甘遂(2錢):
- 大黃瀉下通腑,導痰熱從腸道出,其量倍於礞石,強調「通下」為攻痰之樞紐。
- 甘遂代原方沈香,改變方勢:沈香偏行氣降逆,而甘遂專於逐水飲痰涎,力峻走竄,與大黃協力開通二便,使痰飲速去。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峻下與清泄並行:
- 甘遂、大黃攻逐瀉下,青礞石剮痰,黃芩清熱,形成「瀉痰熱於下,清火於上」之勢。適用於痰熱膠結、體實邪盛者。
- 量比與劑型考量:
- 黃芩用量獨重(4兩),凸顯清熱優先,佐制甘遂、大黃峻烈之性;糊丸緩釋藥力,避免暴瀉傷正。
- 變方意圖:
- 原「滾痰丸」用沈香行氣,此方改甘遂,強化逐痰飲之力,更針對痰飲停聚胸膈、二便不利之重症。
四、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下法」為核心,遵循「痰濕同源」「痰熱互結」理論,通過:
- 瀉火(黃芩)→ 斷痰之化源。
- 剮痰(礞石)→ 直接消解痰積。
- 通腑(大黃、甘遂)→ 開邪出路。
全方藥簡力專,旨在「蕩滌痰熱,開通腑竅」,使膠結之痰濁速去,氣機得暢,咳嗽、便秘自解。
傳統服藥法
黃芩4兩, 甘遂2錢, 青礞石2錢, 大黃8錢。
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或至30-40丸,溫水送下,日3次。
本方乃滾痰丸,以甘遂代沈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南呂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黃芩4兩,甘遂2錢,青礞石2錢,大黃8錢。 主治:諸痰飲咳嗽,大便不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