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南呂丸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小便赤澀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 瀉火解毒: 黃芩可清解肺熱,並能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對於南呂丸所針對的熱毒蘊結於肺、胃等部位的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可有效地清熱解毒,並消除濕熱,使南呂丸的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南呂丸方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逐水: 甘遂性峻,善於瀉下逐水,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南呂丸多用於治療水濕停滯、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甘遂可迅速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破瘀通絡: 甘遂亦具破瘀通絡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部位的瘀血阻滯,有助於水液代謝的恢復。南呂丸中,甘遂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加強療效,促進水腫消退。
南呂丸中使用青礞石,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青礞石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平肝潛陽之功效。此方中,青礞石可清熱解毒,抑制肺熱、痰熱,並輔助其他藥物化痰止咳,緩解燥熱咳嗽。
其二,青礞石可平肝潛陽,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方中,青礞石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平肝潛陽、清熱解毒之功效。
南呂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等作用。
方劑中若有熱證,如實熱便祕、濕熱黃疸等,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將體內的熱邪排出,達到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目的。同時,大黃還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積滯,改善便祕症狀。
主治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澀,歸大腸、胃、肝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多種功效。
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大黃止血,可治療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等症。大黃活血化瘀,可治療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瘀血腫痛等症。大黃清熱解毒,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大黃降氣,可治療腹痛,脹氣,嘔吐等消化系統問題。大黃清熱涼血,可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咳血,衄血等症。大黃清熱瀉火,能使感染所致發熱患者和致熱動物體溫顯著降低。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但由於甘遂有毒,應慎用,不可久服,以免傷正氣。此外,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應避免服用甘遂。在服用甘遂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若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青礞石性味苦、寒,歸肝,膽,腎經,具有清熱消炎,解毒利尿,止咳化痰,平肝潛陽,除煩安神等功效。可治肝膽鬱熱所致的目赤腫痛,黃疸,膽道蛔蟲病,膽囊炎,膽結石,腎炎,水腫,小便不利,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
南呂丸是由大黃,甘遂,青礞石,黃芩組成的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多種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傳統服藥法
黃芩4兩, 甘遂2錢, 青礞石2錢, 大黃8錢。
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或至30-40丸,溫水送下,日3次。
本方乃滾痰丸,以甘遂代沈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南呂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黃芩4兩,甘遂2錢,青礞石2錢,大黃8錢。 主治:諸痰飲咳嗽,大便不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