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棗湯

QIA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肺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10%
心經 9%
肝經 9%
膀胱經 7%
腎經 7%
小腸經 6%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乾棗湯

**組成:**芫花、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大棗

**主治功效:**腫脹;四肢腹部積聚像水一樣的液體

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3.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4.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5.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

  6.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7.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總結:

乾棗湯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芫花、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大棗,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腫脹、四肢腹部積聚像水一樣的液體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乾棗10枚(擘,去核),大黃1兩,大戟(切,炒令黃)1兩,甘草(炙)1兩,甘遂1兩,黃芩1兩,芫花半兩(炒),芒消2兩,蕘花半兩(炒)。
上切。
以水5升,煮取1升6合,後下芒消,分為4服。
忌海藻、菘菜。

方劑組成解釋


  • 芫花: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作用。
  • 大戟: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
  • 甘遂: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
  • 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
  • 黃芩: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
  •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乾棗湯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乾棗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
  • 乾棗湯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

相關疾病


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面色較黑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乾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組成:乾棗2-7枚(去核),生薑(切)1兩,白蜜1匙頭。 主治:冷氣心痛。

乾棗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芫花半兩,荛花半兩,甘草1兩,大戟1兩,甘遂1兩,大黃1兩,黃芩1兩,大棗10枚。 主治:腫及支滿澼飲。

乾棗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乾棗10枚(擘,去核),大黃1兩,大戟(切,炒令黃)1兩,甘草(炙)1兩,甘遂1兩,黃芩1兩,芫花半兩(炒),芒消2兩,荛花半兩(炒)。 主治:骨極,腎實熱,病則面色黑,隱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四肢滿急。

乾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乾棗(去核,焙)1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胡桃瓤2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葛根(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柴胡(去苗)1兩,桑根白皮1兩。 主治:口舌乾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