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棗湯

QIA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大腸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0%
心經 8%
肝經 8%
腎經 7%
膀胱經 7%
小腸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乾棗湯為一經典的中醫方劑,其主要組成成分包括大棗、乾薑、以及芫花等。其中,芫花作為一味具有強烈攻下的藥材,在此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芫花性味苦寒,歸肺、腎、大腸經,具備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胸脹滿痛等症狀。在乾棗湯中加入芫花,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排除體內水濕的能力。此外,芫花與乾薑相配伍,可以減輕芫花的寒涼性質,避免傷害脾胃;而乾棗則能保護胃氣,緩和芫花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三者之間的搭配,使得乾棗湯在治療水飲內停所導致的各種症狀時,既能達到強效的療效,又能兼顧病人的體質,防止因藥物過於峻猛而造成其他不良反應。因此,芫花在乾棗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學中“君臣佐使”的原則,實現了藥物間的協同作用。

乾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棗性溫和,但略偏燥,甘草性甘平,且能緩解藥物毒性,加入甘草可使藥性更平和,避免燥性過強,更利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補益功效: 甘草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與棗的補血養顏功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滋補效果,使湯藥更具療效。

此外,甘草還能調和藥味,使湯藥更易入口,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乾棗湯為一經典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根據《金匱要略》記載,此方由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藥材及十枚乾棗組成。其中,大戟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強烈的逐水消腫功效。

大戟性寒、味苦辛,歸肺、腎、大腸經,其特性為能攻逐水飲,善於消除胸腹間的水濕停滯。在乾棗湯中,大戟與甘遂、芫花相配伍,形成了一個強力的利水消腫組合,可有效驅除體內積聚的水濕,緩解因水濕過重引起的各種不適。而乾棗在此處則起到了緩和藥性的輔助作用,避免了大戟等藥物可能帶來的過度刺激或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戟藥性峻猛,臨床使用時應當謹慎,對於體質虛弱或有特殊病史者,需在醫師指導下合理應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總體而言,大戟在乾棗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思想,通過精確的配伍來達到治療目的。

乾棗湯中包含甘遂,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甘遂為峻下逐水之品,性寒,有毒,可消腫散結,利水通便。乾棗湯則以溫補脾胃、潤腸通便為主,看似與甘遂藥性相悖。

然而,乾棗湯中甘遂用量極少,且配伍了其他藥材,如大棗、甘草等,其性溫和,可緩解甘遂之毒性。同時,甘遂利水通便,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與大棗、甘草溫補脾胃相輔相成。因此,乾遂在乾棗湯中起到了引導藥力、促進療效的作用。

乾棗湯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針對腸胃系統疾病,如寒積、脹滿等症狀。根據《金匱要略》記載,乾棗湯主要由乾棗與大黃兩味藥材組成。其中,大黃作為一味重要的清熱瀉火、攻下逐瘀之藥,對於治療實熱內結、腑氣不通有顯著效果。在本方中加入大黃的目的,在於利用其苦寒之性質來清除腸胃中的積滯,調理腸道機能,促進排便,達到消除脹滿和解毒的作用。

大黃的性味歸經屬苦、寒,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強烈的下行作用,能夠有效地排除體內積累的熱毒和廢物,對於因寒邪凝滯所導致的腹痛、便秘或瀉痢不止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因此,在乾棗湯中使用大黃,旨在配合乾棗的溫中補虛功能,共同達到調和腸胃、通利二便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整體的消化吸收狀態。

乾棗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腸胃濕熱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腹瀉、食慾不振等。其主要成分之一黃芩,在方中扮演重要角色。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芩能治諸熱黃疸,利小便,清熱解毒,故常用於治療內熱過盛或濕熱交結之症。在乾棗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取其清熱燥濕的作用,幫助清除腸胃中的濕熱邪氣,從而改善因濕熱引起的腹瀉、脹滿等不適。此外,黃芩還可調節免疫功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使患者更快康復。總體而言,黃芩在乾棗湯中的應用,是基於中醫理論對於藥物性味歸經及功效的理解,並結合具體病情而選用,旨在達到清熱燥濕、調和腸胃的目的。

乾棗湯中以大棗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大棗可起到滋補調養的作用,改善消化功能,促進食慾。

2. 和中緩急: 大棗能緩解脾胃不和、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並能起到調和藥性、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

因此,乾棗湯以大棗為主,旨在補益脾胃、和中緩急,達到治療疾病、增強體質的效果。

主治功效


乾棗湯

**組成:**芫花、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大棗

**主治功效:**腫脹;四肢腹部積聚像水一樣的液體

組成介紹:

  1.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3.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4.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5.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

  6.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7.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總結:

乾棗湯是一味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芫花、甘草、大戟、甘遂、大黃、黃芩、大棗,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腫脹、四肢腹部積聚像水一樣的液體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乾棗10枚(擘,去核),大黃1兩,大戟(切,炒令黃)1兩,甘草(炙)1兩,甘遂1兩,黃芩1兩,芫花半兩(炒),芒消2兩,蕘花半兩(炒)。
上切。
以水5升,煮取1升6合,後下芒消,分為4服。
忌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乾棗湯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 乾棗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脫水等不良反應。
  • 乾棗湯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引起脫水。

相關疾病


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面色較黑舌苔乾燥(舌乾)

相同名稱方劑


乾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六。 組成:乾棗2-7枚(去核),生薑(切)1兩,白蜜1匙頭。 主治:冷氣心痛。

乾棗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芫花半兩,荛花半兩,甘草1兩,大戟1兩,甘遂1兩,大黃1兩,黃芩1兩,大棗10枚。 主治:腫及支滿澼飲。

乾棗湯,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組成:乾棗10枚(擘,去核),大黃1兩,大戟(切,炒令黃)1兩,甘草(炙)1兩,甘遂1兩,黃芩1兩,芫花半兩(炒),芒消2兩,荛花半兩(炒)。 主治:骨極,腎實熱,病則面色黑,隱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四肢滿急。

乾棗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七。 組成:乾棗(去核,焙)1兩半,貝母(去心)1兩半,生乾地黃(焙)2兩,胡桃瓤2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葛根(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柴胡(去苗)1兩,桑根白皮1兩。 主治:口舌乾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