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飲

Fu Li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21%
心經 15%
胃經 15%
大腸經 5%
肝經 5%
腎經 5%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味甘,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容易偏寒,影響脾胃運化。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助茯苓健脾利濕,達到寒溫相濟的效果,使藥力更加平和。

二、增強療效: 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茯苓更快更好地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對於水腫、痰飲等病症,具有更好的療效。同時,生薑還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茯苓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茯苓飲中加入白朮,是基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的原理:

  1. 健脾利濕: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白朮則以健脾燥濕見長。兩者合用,能加強利水滲濕之力,且白朮能健脾益氣,避免茯苓過於利濕而傷正氣,使利水效果更加持久穩固。
  2. 固氣止瀉: 茯苓飲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水濕停滯引起的泄瀉。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澀腸胃,與茯苓利水滲濕相配合,可有效固氣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白朮的加入,使得茯苓飲的功效更加全面,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在治療脾虛濕困、水濕停滯等病證方面,達到更好的療效。

茯苓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茯苓偏於利水滲濕,與陳皮配伍,可使水濕運化,脾胃氣機通暢,有利於脾胃功能的恢復。

2. 和中開胃:陳皮的芳香氣味,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與陳皮配合,起到和中開胃的作用,增強脾胃運化能力。

茯苓飲中包含茯苓,是因其獨特的藥性而得名。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茯苓飲作為利水滲濕之劑,茯苓作為主要藥材,其利水滲濕之效能能有效消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等症狀。此外,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加強利水滲濕的作用。

因此,茯苓飲中包含茯苓,是其藥效和方劑功效相輔相成的結果,體現了中醫藥材的配伍精妙。

茯苓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但對於脾氣虛弱、元氣不足的患者而言,單用茯苓難以徹底改善症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之效,與茯苓配伍,可加強補益脾胃的效果,達到扶正固本的目的。
  2. 協調功效:茯苓利水滲濕,若單獨使用,容易耗傷津液。人參補氣生津,能有效緩解茯苓利水所致的津液損傷,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副作用。

茯苓飲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消積: 茯苓飲以利水滲濕為主,但若脾胃濕阻,氣機不暢,則水濕難以運化。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化濕之功效,可疏通脾胃氣機,助茯苓利水滲濕,改善水腫。

二、 調和藥性: 茯苓飲中茯苓性甘淡平,偏於健脾滲濕,但缺少行氣化濕之力。枳實加入後,其苦寒之性可與茯苓相配,寒而不燥,既能促進利水滲濕,又能避免茯苓單味藥性過於溫和,難以有效化濕。

主治功效


茯苓飲,由生薑、白朮、陳皮、茯苓、人參、枳實組成,主治腳氣病,症狀包括兩腿腫到膝蓋、小腹牽拉疼痛、膀胱脹痛、宿食不能運化、時常悶悶不樂、夜晚上牀後恍恍惚惚、發熱驚悸。

  1. 生薑性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2.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3.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4.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5.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6.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茯苓飲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腳氣病,症狀包括兩腿腫到膝蓋、小腹牽拉疼痛、膀胱脹痛、宿食不能運化、時常悶悶不樂、夜晚上牀後恍恍惚惚、發熱驚悸。

傳統服藥法


茯苓3兩,紫蘇葉3兩,杏仁3兩,橘皮3兩,升麻3兩,柴胡3兩,生薑4兩,犀角2兩(屑),檳榔12枚(並皮子,碎)。上切。
以水8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溫服,如人行8里久。
忌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飲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背部感覺冷氣喘腳氣病癲癇瘧疾慢性肝硬化妄想狀態嘔吐腎絲球腎炎暈眩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食慾不振多痰下肢水腫身體沉重夜間多夢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澤瀉1兩,乾薑(炮)1兩,白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胃反吐逆,發渴飲水。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1分,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半,桔梗(炒)1兩,榉皮(炙)1兩。 主治:小兒冷痢白膿。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遠志(去心)2兩半,芍藥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1兩1分。 主治:風癇,因虛贏氣弱,驚悸多夢心神不定。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地骨皮2兩,柴胡(去苗)1兩半,知母(焙)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傷寒後,寒熱不退,成瘧時作。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白朮(炒令香)1兩,甘草(炙令赤)1兩,栝樓根(銼碎)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2兩,枳殼(去瓤,麸炒令黃)1兩半。 主治:乳石發動,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小便不利。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炙,銼)2兩,防己2兩,羚羊角(鎊)2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2兩,木香2兩,檳榔(碎)5枚,紅雪2兩半(旋入)。 主治:腳氣。兩腳腫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時復心悶,夜卧恍惚,昏熱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