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21%
心經 15%
胃經 15%
腎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茯苓飲

整體功效: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主治: 腳氣。兩腳腫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時復心悶,夜卧恍惚,昏熱驚悸

茯苓飲是一首治療腳氣的中藥方劑。腳氣是一種由濕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兩腳腫脹、小腹疼痛、膀胱急迫、小便不利、心悶、夜卧恍惚、昏熱驚悸等症狀。茯苓飲可以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從而緩解腳氣的症狀。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茯苓3兩,紫蘇葉3兩,杏仁3兩,橘皮3兩,升麻3兩,柴胡3兩,生薑4兩,犀角2兩(屑),檳榔12枚(並皮子,碎)。上切。
以水8升,煮取2升5合,去滓,分3次溫服,如人行8里久。
忌醋物。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飲由生薑、白朮、陳皮、茯苓、人參、枳實等六味中藥組成。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的功效;枳實具有理氣化痰、行水消腫的功效。六味中藥合用,可以起到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作用,從而緩解腳氣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飲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背部感覺冷
腳氣病
癲癇
瘧疾
慢性肝硬化
妄想狀態
嘔吐
腎絲球腎炎
多痰
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澤瀉1兩,乾薑(炮)1兩,白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胃反吐逆,發渴飲水。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1分,人參1兩半,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半,桔梗(炒)1兩,榉皮(炙)1兩。 主治:小兒冷痢白膿。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2兩半,遠志(去心)2兩半,芍藥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桂(去粗皮)2兩,甘草(炙)1兩1分。 主治:風癇,因虛贏氣弱,驚悸多夢心神不定。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鱉甲(去裙襕,醋炙)2兩,地骨皮2兩,柴胡(去苗)1兩半,知母(焙)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 主治:傷寒後,寒熱不退,成瘧時作。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白朮(炒令香)1兩,甘草(炙令赤)1兩,栝樓根(銼碎)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黃芩(去黑心)2兩,枳殼(去瓤,麸炒令黃)1兩半。 主治:乳石發動,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小便不利。

茯苓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2兩,桑根白皮(炙,銼)2兩,防己2兩,羚羊角(鎊)2兩,鬱李仁(湯浸,去皮尖)2兩,木香2兩,檳榔(碎)5枚,紅雪2兩半(旋入)。 主治:腳氣。兩腳腫至膝,小腹引痛,膀胱急,宿水不宣,時復心悶,夜卧恍惚,昏熱驚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五味異功散

相似度 83%

益氣健脾丸

相似度 83%

白茯苓陳皮丸

相似度 80%

柴胡茯苓湯

相似度 76%

加減枳朮湯

相似度 76%

二陳理中湯

相似度 72%

參苓飲

相似度 72%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