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夏湯

DA BAN XI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30%
胃經 20%
大腸經 9%
心經 9%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半夏湯以「半夏」為君藥,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化痰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對於痰濕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眩暈、胸悶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氣機順暢,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解毒消腫: 半夏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能治療因濕熱、毒邪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濕疹等病症。在一些含有毒性藥物的方劑中,加入半夏可以起到解毒的作用。

因此,大半夏湯以半夏為君藥,充分發揮其化痰止嘔、解毒消腫的功效,以治療相關病症。

大半夏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大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痰飲證,而痰飲的形成往往與脾肺氣虛有關。人參具有補氣益脾、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正氣,改善脾肺功能,從根本上治療痰飲。
  2. 調和藥性: 大半夏湯中含有半夏、生薑等辛溫燥烈的藥物,容易耗傷津液,而人參味甘性溫,可以滋陰生津,緩解辛溫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正。

大半夏湯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藥性: 大半夏湯中含有生薑、半夏等藥物,性溫燥,容易刺激腸胃。蜂蜜性涼潤,可以緩解藥物的燥性,減輕對腸胃的刺激。
  2. 增進藥效: 蜂蜜具有潤燥止咳、益氣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藥物的療效。此外,蜂蜜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幫助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總之,蜂蜜在大半夏湯中起到了緩解藥性、增進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輔料。

主治功效


大半夏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本古籍醫書的記載,大半夏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反胃嘔吐: 包括胃虛引起的穀氣不行,食入即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以及因痰飲阻滯、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翻胃。
  • 膈間支飲、停痰留飲: 表現為胸膈痞滿、氣機不暢、漉漉有聲,甚或喘息。
  • 胃寒噦逆: 由於胃中虛寒,氣機上逆所致的呃逆。
  • 水脹: 古籍中描述為「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于腸胃,溢于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
  • 痰飲: 可見嘔吐、身痛、心下怔忪等症狀。
  • 胃虛嘔逆作咳: 由於胃氣虛弱,不能和降,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和咳嗽。

治療原理

大半夏湯由半夏、人參、白蜜三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

  1. 降逆止嘔,化痰消痞: 半夏為君藥,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是治療痰飲嘔吐的要藥。古籍中記載半夏「得人參、白蜜,名大半夏湯,治嘔吐反胃」,可見半夏在此方中的核心作用。針對不同類型的嘔吐,半夏可配伍不同藥物以增強療效,如「由痰飲阻滯,嘔吐翻胃,脈必結澀。先以來復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湯加茯苓、枳殼、竹瀝。」以及「胃虛嘔逆作咳,大半夏湯加砂仁、茯苓、橘紅、煨姜。」等記載均體現了此點。
  2. 補益脾胃,扶正固本: 人參為臣藥,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的功效。古籍中提到「胃虛,穀氣不行,嘔而液傷,大半夏湯。」指出脾胃虛弱是導致嘔吐、津液虧損的重要原因。人參可補益脾胃,增強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消化不良、反胃嘔吐等症狀。此外,「沉滑者先豁痰,大半夏湯。」說明大半夏湯在治療痰濕較重,脈象沉滑時依然可以發揮作用,這得益於人參的補益作用,可以扶正祛邪。
  3. 潤燥和中,緩急止痛: 白蜜為佐使藥,具有補中益氣、潤燥止痛、緩解藥物燥性的作用。古籍中提到「化蜜入水,惟大半夏湯為然」,並解釋為「化蜜入水,欲水之不衝激也」,以及「以多水煎,消其五之四,欲其純化為氣,以噓枯澤槁也」。這說明加入白蜜不僅可以緩解半夏的燥性,還可以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達到滋潤、補益的效果。蜂蜜還能潤腸通便,有助於改善因嘔吐導致的津液虧損、大便不暢等問題,如「轉方用大半夏湯,穀食安而大便漸通。」所描述的。

總結: 大半夏湯以半夏降逆止嘔、化痰消痞為主,以人參補益脾胃、扶正固本為輔,以白蜜潤燥和中、緩急止痛為佐使,三藥合用,共奏降逆止嘔、補益脾胃、化痰消飲之功。特別是對於因脾胃虛弱、痰飲內停導致的反胃嘔吐,大半夏湯療效顯著。同時,古籍中還記載了該方劑在治療水脹、痰飲、胃寒噦逆等方面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半夏2錢,茯苓2錢,生薑2錢。
水2盞,煎1盞,臨臥服。

相關疾病


上腹胃脘痛嘔吐氣喘心絞痛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妄想狀態

相同名稱方劑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半夏3升,人參2兩,白蜜1升,泉水2鬭,生薑3兩。 主治:反胃不受食,食己即吐。

大半夏湯, 出處:《千金》卷十八。 組成:半夏1升,白朮3兩,生薑8兩,茯苓2兩,人參2兩,桂心2兩,甘草2兩,附子2兩。 主治:痰冷澼飲,胸膈中不利。

大半夏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半夏2升(洗,完用),人參3兩,白蜜1升。 主治:脾陰不濡,胃虛氣逆,朝食暮吐;膈間痰飲,心下痞硬,腸中瀝瀝有聲。

大半夏湯, 出處:《得效》卷六。 組成:半夏(湯洗)、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主治:水脹。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半夏5兩,白朮5兩,人參半兩。 主治:宿寒在胃,胃寒則不能運化水谷,胃屬土而惡濕,以致心中溫溫欲嘔,惡聞飲食,有時吞酸、其脈關上小弦而短。

大半夏湯,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半夏5兩,大黃5兩,吳茱萸1兩,朴消1兩,桂1兩,牡丹3兩,柴胡3兩,乾薑3兩,細辛3兩,白朮3兩。 主治:天行病,7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飲食不下,精神昏亂恍惚,狂言異語,其脈沉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