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論翼
《產論翼》作為一部探討產科領域的醫學著作,其內容與視角展現了獨特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建構,是對傳統醫學產科學的補充與發展。根據書中序言及凡例所提供的線索,此書作者為賀川玄迪(賀川翁子玄),其書名「翼」字點明了其乃作者先前著述《產論》的羽翼與增補。雖然提供的基本介紹將作者歸於南宋並提及《醫學正傳》,但序言中「安永乙未」(即日本安永四年,西元1775年)的撰寫時間及文中透露的「絕海萬里之隅」、「夷蠻之人,目未嘗知中國之書」等措辭,強烈暗示本書實為日本江戶時代的產科醫學著作,與南宋及中國的《醫學正傳》並無直接淵源。這種源自異域、非師承古籍、自創一家的特性,正是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從序言中可知,賀川玄迪是一位忠信專愨、倜儻好奇、任俠仗義之人。他早年精研砭、針、按摩等醫術,後因一次偶然機會,通過實踐領悟到救治產婦難產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歷經歲月積累與精確驗證,建立了自己的產科理論體系,著成《產論》。其學說「學無所師承,又不本古人」,是基於其「親歷而獨得」的經驗結晶,故而「簡徑奇中」,能有效應對產科「變無方」的各種病症。序言作者柴邦彥對賀川翁的醫術表示了高度讚賞與信任,認為其理論精微,治法審慎,非浮淺之徒可及。同時,他也肯定了賀川翁的門人子啟(岡本氏之子)繼承並發展了其學說,將老師未盡之處及自身心得彙編成此《產論翼》,並輔以圖示(凡例中提及「別圖於編末」),使得賀川翁的學問得以完整流傳。
《凡例》由門人泉界茂庵佐佐井玄敬所記,進一步闡明了《產論翼》的性質與重點。它強調本書「惟專以明治術為要」,即核心在於具體的臨床操作技術,認為救護產婦的技術佔了八九成的比重。凡例中提到,書中記述的方術旨在擴充《產論》的遺蘊,但對於某些極其精奧的技術,如「回生鉤胞」二術,則明確指出「術意神奧,非其人不能用,又非筆墨所能盡」,不宜僅憑文字學習,否則「非唯無益,恐卻害人」,鼓勵有志者應當「歸來親受面誨」,這體現了傳統醫學中師徒親傳、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尤其對於手法性強的技術更是如此。凡例還點名批評當時「產椅鎮帶之害孕,滔滔者天下皆是」,表明了本書對某些流行但不當的產科習俗持有批判態度,並致力於推廣更為安全有效的方法。書中對「胎之死生,攻補攸分」這一產科關鍵準則做了詳細闡述,並「和盤托出,無有靳秘」地介紹了嬰兒的保護、試乳、沐浴等內容,顯示了其對產婦與嬰兒整體健康的關注。
從提供的部分內容來看,《產論翼》確實體現了其注重實踐、手法獨特、批判傳統的特點。
**「按腹」**一節,詳細記述了一套針對妊娠期婦女,特別是三四個月時使用的腹部按摩手法,共七個步驟。作者將其視為「產科所用諸手法之本源」,認為所有其他手法皆由此生,因此強調其必須最先練習熟慣。這套手法不僅用於改善妊娠期不適(如惡阻),也被推廣至其他老幼男女的各種疾病,顯示了其廣泛的應用價值。文中對具體的手部姿勢、力度、方向、部位(如鳩尾、季肋、章門、不容、幽門、任脈、髀樞、脊骨椎體)描述得十分細緻,甚至提醒施術者要注意與產婦的呼吸配合,以及避免腹皮牽急等細節,這充分展現了手法操作的專業性與精確性要求,是本書重「術」的有力佐證。
**「辨胎」**一節,則體現了本書對傳統診斷方法的質疑及對實證觀察的重視。作者開篇即批評傳統醫書中憑脈診斷妊娠的方法「率茫洋,如捕風捉影」,直言「古人非鬼非神,鑑幽洞微,惡能至斯?要不過妄誕附會」。這種對權威的直接挑戰,凸顯了賀川玄迪及其門人務實、不迷信權威的治學態度。書中提出了多種更為直觀和經驗性的辨胎方法:結合「按腹」手法後觸診腹部以感受胎兒;觀察眼白多寡;觀察任脈有無紫筋;以及觸摸乳房底部是否有「若覆小盞」的硬結。對於孿胎的診斷,作者不僅引用了《產論》中「任脈窪成一道」的說法,還補充了更詳細的觀察點(腹容左右大張、狀有稜角、腹面卻平),並區分了與橫位單胎的相似之處,避免誤診。此外,對於未產先有乳汁的現象,作者基於自身「數見」的臨床經驗,駁斥了傳統醫書中認為「生子不育」的論斷,認為這只是血氣盛的表現,胎兒安健無事,再次體現了其以實證糾正傳統謬誤的精神。
**「整胎」**一節,描述了調整胎位不正的具體手法。這項技術用於處理胎兒偏位、胎動、經期將至胎兒可能墜落、外傷導致胎動不安以及因胎位問題導致的行走困難等情況。書中強調,即使沒有這些症狀,在妊娠五六個月後定期進行「整胎」亦有益處,能幫助胎兒保持正位,使分娩順利。雖然提到《產論》已有詳細論述,但此處又提出一種「簡易而得效亦速」的新法,並建議與原有方法「兼施」。這表明賀川玄迪的學說並非靜止不變,而是在師徒傳承中不斷發展和優化,新得經驗會被納入並推廣。具體手法中包含了再次運用「按腹第六手法」,並結合撥開燥屎、與產婦呼吸配合、手法拘拽、按壓特定部位(兒頭偏側、兒臀)等步驟,其目的都是通過外部干預來引導胎兒轉向中正位置,再次印證了本書以手法技術為核心的特點。
綜合以上分析,《產論翼》是一部極具特色、承載了日本江戶時代特定醫家經驗與創見的產科專著(儘管提供的基本信息存在歷史誤植)。它不盲從古籍,敢於質疑傳統理論(如脈診、某些徵候的解讀),高度重視臨床實踐和手法操作,並將按腹手法視為基礎。書中描述的辨胎方法更為直觀經驗化,整胎手法也追求簡易有效。這種以實證為基礎,強調技術傳承與創新,並關懷母嬰整體健康的視角,使得《產論翼》在傳統產科學文獻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它不僅提供了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技術,更折射出一位醫家及其傳人基於長期臨床積累而形成的獨立思考和醫學哲學。張景岳對其評價為「精當之書」,「論理精微,方藥簡便,治法審慎,語言明白」,雖然這段評價可能與本書的實際作者及時代存在錯位,但若僅從其內容體現的精練、有效和務實來看,這段溢美之詞恰好能概括本書追求的目標與達成的境界。然而,序言與凡例中反覆強調的「非其人不能用」、「非筆墨所能盡」、「當歸來親受面誨」等告誡,也提醒後世讀者,理解和掌握本書的精髓,絕非僅憑文字即可,更需要實踐的磨練、心性的修養以及嚴謹的態度,以避免「妄意肆臆」而貽害生靈。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核心技術不詳盡於書,是為了確保醫術的精確傳承與負責任的應用。本書的存在,為我們研究傳統東亞醫學,特別是產科領域,提供了一個脫離主流體系、根植於個人與小群體實踐經驗的珍貴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