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蘇丸

ZAI S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5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8%
胃經 8%
膀胱經 5%
小腸經 5%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再蘇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身體虛弱和氣短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大戟。大戟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較強的下行作用,能夠促進腸道的通暢,並具有一定的利尿效果。其功效主要在於激發人體的陽氣,解毒消腫。

大戟的加入可增強再蘇丸對於氣虛體質的調理效果,特別是在需要迅速提高身體機能和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的情況下。此外,大戟也是一種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材,能幫助改善因氣虛而導致的便祕問題。因此,這一成分與再蘇丸的主旨相輔相成,有助於加速患者的康復過程,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在使用大戟時,需謹慎掌握劑量,以避免過度使用造成的不良反應。

再蘇丸方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有峻下逐水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症。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其峻下之力甚強,可迅速瀉去體內積水,改善水腫症狀。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不可單用,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瀉水消腫之效。再蘇丸中,甘遂與其他藥物相配,既能發揮其療效,又能控制其毒性,達到治病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再蘇丸」中,巴豆的使用是基於其強烈的攻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雖然巴豆有毒性,但適當使用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特別適用於治療腹脹、便秘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腹脹和水腫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再蘇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逆: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再蘇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寒嘔逆,乾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嘔,緩解患者的症狀。
  2. 助陽化氣,行氣止痛:乾薑能助陽化氣,行氣止痛。再蘇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物,乾薑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再蘇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助陽,回陽救逆: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助陽、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凝滯、陽氣虛衰所致的陽虛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肉桂能溫煦陽氣,改善寒凝血瘀之狀,回陽救逆,使人蘇醒。
  2. 溫通心脈,活血止痛: 肉桂能溫通心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瘀阻,對於心胸疼痛、血脈不通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肉桂也能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止痛作用。

再蘇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再蘇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瀉熱通腑,使積滯得以降解,通便排毒,緩解便祕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再蘇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伍使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大黃在再蘇丸中起到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再蘇丸主治功效分析:通利三焦,治療水氣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再蘇丸主治「十種水氣,大通三焦」。此方源自《神仙經》,被鐫刻於天台山金壇石室中,並被認為療效顯著。

治療原理分析:

再蘇丸的功效核心在於「通利三焦」以治療「水氣」。中醫認為,三焦是水液代謝的主要通道,負責水液的運行和排泄。當三焦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就會導致水液停滯,形成「水氣」,表現為各種水腫症狀。

再蘇丸的組成包含:大戟、甘遂、巴豆、乾薑、肉桂、大黃。這些藥物相互配合,發揮了以下作用:

  1. 強力瀉下逐水:

    • 大戟、甘遂和大黃均具有強力的瀉下作用。
    • 大戟能利水消腫,甘遂能瀉下逐水、散結消癰,大黃能瀉下攻積。
    • 三者合用,能夠強力排除體內停滯的水液。
  2. 溫陽化氣行水:

    • 乾薑和肉桂具有溫陽的作用。
    • 乾薑溫中祛寒、健脾行氣,有助於推動氣機運行,進而促進水液代謝。
    • 肉桂補火助陽,引火下行,能夠溫暖下焦,增強腎陽的氣化功能,促進水液的蒸騰和排泄。
  3. 破瘀通便:

    • 巴豆具有破瘀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滯,間接幫助水液的排泄。

綜合分析:

再蘇丸通過峻猛的瀉下藥物,配合溫陽藥物,達到迅速排除體內水液的目的。其作用機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 **直接作用於腸道:**通過瀉下作用,將大量水液從腸道排出。
  • **間接作用於三焦:**通過溫陽化氣,增強三焦的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
  • **作用於全身:**通過破瘀通便,排出體內積滯,改善整體氣血運行,間接輔助水液的排泄。

因此,再蘇丸能夠「大通三焦」,有效地治療「十種水氣」,即各種原因引起的水液代謝障礙,水濕內停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大戟(炒)半兩,甘遂(炒)半兩,春大麥面(炒)半兩,巴豆(去心膜,麩炒出油盡)半兩,乾薑(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大通三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戟、甘遂、巴豆有毒,用量不可過大,以免引起中毒。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再蘇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大戟(炒)半兩,甘遂(炒)半兩,春大麥面(炒)半兩,巴豆(去心膜,麸炒出油盡)半兩,乾薑(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大通三焦。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