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蘇丸
ZAI S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再蘇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身體虛弱和氣短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大戟。大戟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較強的下行作用,能夠促進腸道的通暢,並具有一定的利尿效果。其功效主要在於激發人體的陽氣,解毒消腫。
大戟的加入可增強再蘇丸對於氣虛體質的調理效果,特別是在需要迅速提高身體機能和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的情況下。此外,大戟也是一種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材,能幫助改善因氣虛而導致的便祕問題。因此,這一成分與再蘇丸的主旨相輔相成,有助於加速患者的康復過程,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在使用大戟時,需謹慎掌握劑量,以避免過度使用造成的不良反應。
再蘇丸方中包含甘遂,乃因其具有峻下逐水之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症。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其峻下之力甚強,可迅速瀉去體內積水,改善水腫症狀。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不可單用,需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性,並發揮其瀉水消腫之效。再蘇丸中,甘遂與其他藥物相配,既能發揮其療效,又能控制其毒性,達到治病的目的。
在中藥方劑「再蘇丸」中,巴豆的使用是基於其強烈的攻下作用。巴豆性熱味辛,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雖然巴豆有毒性,但適當使用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積滯,特別適用於治療腹脹、便秘等症狀。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腹脹和水腫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使用需極為謹慎,以避免產生副作用。
再蘇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逆: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再蘇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胃寒嘔逆,乾薑可溫暖脾胃,散寒止嘔,緩解患者的症狀。
- 助陽化氣,行氣止痛:乾薑能助陽化氣,行氣止痛。再蘇丸中常配伍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物,乾薑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胃痛、腹痛等症狀。
再蘇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陽,回陽救逆: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助陽、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凝滯、陽氣虛衰所致的陽虛證,如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肉桂能溫煦陽氣,改善寒凝血瘀之狀,回陽救逆,使人蘇醒。
- 溫通心脈,活血止痛: 肉桂能溫通心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瘀阻,對於心胸疼痛、血脈不通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肉桂也能活血化瘀,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止痛作用。
再蘇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再蘇丸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瀉熱通腑,使積滯得以降解,通便排毒,緩解便祕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再蘇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材配伍使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之,大黃在再蘇丸中起到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再蘇丸」的主治功效為水濕,其組成成分包括大戟、甘遂、巴豆、乾薑、肉桂、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再蘇丸」,主要成分是大戟、甘遂、巴豆、乾薑、肉桂、大黃,主治功效為水濕。其組成成分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功效,可治療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等症。
傳統服藥法
大戟(炒)半兩,甘遂(炒)半兩,春大麥面(炒)半兩,巴豆(去心膜,麩炒出油盡)半兩,乾薑(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大通三焦。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以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戟、甘遂、巴豆有毒,用量不可過大,以免引起中毒。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再蘇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九。 組成:大戟(炒)半兩,甘遂(炒)半兩,春大麥面(炒)半兩,巴豆(去心膜,麸炒出油盡)半兩,乾薑(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大通三焦。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