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貼腳氣藥

FU TIE JIAO QI Y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1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15%
脾經 15%
心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5%
胃經 5%
肝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敷貼腳氣藥中的[大戟],則主要用於利水消腫。大戟具有很強的利尿作用,能夠促使體內的多餘水分排出,對於治療因水腫引起的腳氣症狀特別有效。它能夠調理水液代謝,改善因水腫導致的腿部沉重、浮腫等問題。此外,大戟還能夠清除體內的濕氣,有助於恢復正常的腳部健康狀態。

山茱萸在「敷貼腳氣藥」方劑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1. 收斂固澀:山茱萸味酸澀,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收斂肌膚,抑制腳氣病患因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糜爛、滲出等症狀,促進皮膚修復。
  2. 溫腎固精:山茱萸入腎經,能溫腎固精,補益腎氣,對於腳氣病患因脾腎虛弱、濕熱下注而引起的足部水腫、瘙癢等症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山茱萸還具有補肝益脾的功效,對於腳氣病患因脾胃虛弱而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劑[敷貼腳氣藥]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癢: 腳氣多因濕熱蘊結,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糜爛等。大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清除濕熱,消炎止癢,改善腳氣症狀。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腳氣久治不愈,常伴有瘀血阻滯,影響組織修復。大黃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排出,有利於損傷組織的修復,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劑中,敷貼腳氣藥常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癢: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癢的功效。腳氣多由濕邪侵襲、寒氣凝滯引起,肉桂可以溫熱經絡,驅散寒濕,緩解瘙癢、疼痛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肉桂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腳氣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促進炎症消退,減輕紅腫和疼痛。

因此,肉桂在敷貼腳氣藥方中發揮著溫經散寒、祛風止癢、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腳氣症狀。

主治功效


敷貼腳氣藥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類編朱氏集驗醫方》記載,治療腳氣的敷貼藥方劑組成如下:大戟、山茱萸、大黃、肉桂(方中作官桂,為肉桂之別名),諸藥等分,研末,以酸醋調敷患處。此方劑針對腳氣,其治療原理可從藥物功效及配伍關係分析:

1.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中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腳氣病症多伴有局部紅腫熱痛,大黃能有效清除濕熱邪毒,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

2. 祛濕消腫: 大戟性溫,味辛,苦,具有逐水消腫、破積散結的功效。其峻下之性,能強力驅除體內濕邪,並消散因濕邪鬱結而引起的腫脹。

3. 溫經散寒,調和氣血: 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腎暖脾、散寒止痛、引火歸元的作用。腳氣若兼見寒邪,則可用肉桂溫經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4. 補益肝腎,協調陰陽: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具有補益肝腎、養陰安神的功效。其能起到緩和藥性、協調陰陽的作用,避免大戟、大黃峻烈之性傷陰耗氣。 山茱萸的加入,也反映出古人治療腳氣,並不單純以瀉為主,而是力求在清熱利濕的同時,兼顧整體陰陽平衡。

方劑整體作用機理: 此方劑以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大戟逐水消腫為輔,肉桂溫經散寒,山茱萸則起到協調陰陽,保護正氣的作用。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濕消腫、活血化瘀、溫經散寒之功,從而達到治療腳氣的目的。 藥物配伍上,寒熱溫平兼顧,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需要注意的是,本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及藥物本身的功效進行推斷,實際臨牀應用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由專業醫師進行診斷和治療。 上述分析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

傳統服藥法


大戟、茱萸、大黃、官桂各等分。
上為細末。
酸醋調敷痛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血虛體質者,應慎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如果有便溏、腹瀉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敷貼腳氣藥,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大戟、茱萸、大黃、官桂各等分。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