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脹化臌丸
XIAO ZHANG HUA G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西洋參,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益氣健脾: 西洋參性涼,味甘,入脾、肺經,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臌脹病症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西洋參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水液代謝,消除腹脹。
- 補氣固脫: 西洋參能補肺氣,固護元氣,對於臌脹導致的氣虛脫症,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強抵抗力,促進病情的恢復。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巴豆性峻猛,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破積消脹之效,能強力瀉下,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水液,達到消脹化臌的效果。但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材,如厚朴、枳實等,以緩解其毒性,並提高療效。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瀉水消腫的功效。
甘遂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臌脹病症,其水腫積聚,腹脹滿悶,甘遂可透過其瀉水作用,將體內積聚的水分排出,從而減輕腹脹,改善病症。
此外,甘遂亦可配合其他藥材,如大黃、芒硝等,共同發揮瀉水消腫、通腑泄熱的效果,進一步改善臌脹病症。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脹利水: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表、利水消腫、消脹除滿的功效。對於臌脹病症,淡豆豉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幫助排出體內積水,緩解腹脹。
- 疏風解表: 淡豆豉同時具有疏風解表的功能。臌脹病症常伴隨表證,如發熱、惡寒等。淡豆豉能清解表熱,使患者恢復正常體溫,減少不適。
消脹化臌丸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疏通肝氣,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對於臌脹患者的腹痛、脹滿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活血化瘀: 延胡索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臌脹患者體內積聚的瘀血,促進水液代謝,有利於消腫散結。
總之,延胡索在消脹化臌丸中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臌脹患者的臨牀症狀。
消脹化臌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瀉下通便,消積化滯: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滯之功效。對於臌脹病證,往往因脾胃積滯、氣機阻滯所致,大黃可通暢大腸,排除積滯,緩解腹脹。
二、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大黃兼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臌脹病證中伴有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熱毒症狀,大黃可清熱解毒,緩解症狀。此外,大黃還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改善臌脹病證中可能出現的出血症狀。
總之,大黃在消脹化臌丸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瀉下通便、消積化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方面,有助於緩解臌脹病證的各種症狀。
「消脹化臌丸」中包含「豬牙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滯:豬牙皁味苦性寒,具有消食積、化痰飲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的腹脹、臌脹等症狀。
- 清熱解毒:豬牙皁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臌脹進行治療,並輔助消腫止痛。
因此,豬牙皁在「消脹化臌丸」中,發揮著消積化滯、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臌脹病症。
消脹化臌丸方中包含大戟,乃因其性峻猛,善於破積消癥,主治水腫、臌脹等症。
大戟味辛、苦,性寒,入肺、腎、膀胱經,具有瀉水消腫、破積散結之功效。其寒性強,可清熱解毒,且能通利水道,使水濕排出,利水消腫之效力甚佳。
同時,大戟對於氣血瘀滯所致的腹脹、臌脹亦有較好的療效,可破積消癥,改善腹部脹滿不適。
然大戟性峻,毒性較大,故需慎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消脹化臌丸方劑中使用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降氣化痰: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功效。對於臌脹病症伴隨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杏仁可有效緩解,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
- 消積化滯,利水消腫: 杏仁亦具有消積化滯、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臌脹病症引起的腹部脹滿、水腫等症狀,杏仁可促進消化,利水消腫,減輕患者的痛苦。
消脹化臌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或痰濁引起的腹脹、腹水等症狀。在方劑中,芫花作為一種重要的藥材,具有顯著的療效。芫花味辛、苦,性寒,具有行氣、利水、消腫的作用。其主要功效在於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幫助祛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和痰濁,從而緩解腹脹的現象。
此外,芫花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淤血導致的腫脹問題起到輔助療效。在消脹化臌丸中,芫花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整體效能,還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功能,促進其健康恢復。在中醫理論中,芫花的加入恰到好處,使得消脹化臌丸在治療相關疾病時能更為全面、有效,成為臨牀上被廣泛應用的方劑之一。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水消腫之效。對於臌脹症患者,其體內往往積聚大量水液,導致腹部脹滿,葶藶子可利水消腫,緩解脹滿症狀。
- 通便導滯: 葶藶子亦能潤腸通便,對於臌脹症患者因水液停滯導致的便祕,葶藶子可起到通便導滯的作用,促進體內積液排出,從而減輕臌脹。
綜上所述,葶藶子在消脹化臌丸方劑中起到利水消腫、通便導滯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臌脹症。
消脹化臌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化濕消脹: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消脹之功效。臌脹多由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乾薑可溫脾胃、化寒濕,從而達到消脹止痛之效。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消脹化臌丸中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化濕消脹的作用。乾薑的加入,可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增強溫中散寒、化濕消脹的功效,從而更有效地治療臌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脹化臌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臌、水臌,中滿腹脹,四肢浮腫,水道不利」,屬中醫「臌證」範疇,為氣滯、水濕壅盛所致的實證。
- 氣臌:因氣機鬱滯,腹部脹滿如鼓,叩之空響,多兼脅痛、噯氣。
- 水臌:因水濕停聚,腹大如甕,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小便不利。
- 中滿腹脹:脾胃氣機壅塞,濕熱或寒濕內阻,導致脘腹脹滿痞硬。
- 四肢浮腫:水濕泛溢肌表,多因肺脾腎三焦氣化失常。
此方功效為「扶脾和中,利水消脹」,透過攻逐水飲、行氣破滯,兼顧健脾溫陽,以通利二便、消除腫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解析
逐水消脹核心群
- 甘遂、大戟、芫花(炙):為「十棗湯」主藥,峻下逐水,專攻胸腹積飲,尤善瀉水臌實證。
- 巴豆霜:辛熱劇瀉,破寒積、通閉塞,與大黃配伍(「備急丸」思路)攻下冷積,針對寒水停聚。
- 葶藶子:瀉肺行水,通調水道,治水腫喘滿。
行氣活血輔助群
- 玄胡(炙):活血行氣,緩解脹痛。
- 杏仁:宣降肺氣,提壺揭蓋以助水道通調。
- 牙皂:辛散走竄,化痰通竅,開泄氣機壅滯。
健脾溫中佐制群
- 西洋參:益氣養陰,防攻逐傷正,寓「攻補兼施」之意。
- 乾薑:溫中散寒,制約大黃、巴豆寒涼之性,兼防水濕得溫則化。
- 豆豉:宣鬱化濕,和胃除煩。
- 抽葫蘆:利水消腫(民間治臌脹驗藥)。
通腑瀉熱
- 大黃:瀉熱通便,與巴豆霜一寒一熱,共推積滯。
(二)方劑配伍特色
- 峻下逐水為主:甘遂、大戟、芫花直折水邪,巴豆霜攻堅破積,適用於實證水臌氣滯。
- 行氣活血為輔:玄胡、杏仁、牙皂調暢氣機,避免「水去氣窒」。
- 顧護脾胃為佐:西洋參、乾薑緩和峻藥之烈,防傷正氣。
- 泛丸緩攻:以滑石粉為衣,滑利水道,減輕對胃腸刺激。
(三)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峻瀉逐水、行氣破積,使水濕從二便排出,解除腹部脹滿;佐以溫中益氣,避免耗傷元氣,體現「急則治標」之策,適用於水濕壅盛、氣滯血瘀之實證臌脹。然需注意,若患者正氣虛弱,則非單獨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西洋參2兩,巴豆霜1兩5錢,甘遂(炙)3兩,豆豉3兩,玄胡(炙)4兩,大黃5兩,牙皂8兩,大戟(炙)8兩,杏仁(炒)3兩,芫花(炙)6兩,葶藶子4兩,乾薑4兩,抽葫蘆8兩。
扶脾和中,利水消脹。
上為細末,用冷開水泛為小丸,每十六兩用滑石細粉四兩為衣。
每服5分。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脹化臌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西洋參2兩,巴豆霜1兩5錢,甘遂(炙)3兩,豆豉3兩,玄胡(炙)4兩,大黃5兩,牙皂8兩,大戟(炙)8兩,杏仁(炒)3兩,芫花(炙)6兩,葶藶子4兩,乾薑4兩,抽葫蘆8兩。 主治:扶脾和中,利水消脹。主治:氣臌、水臌,中滿腹脹,四肢浮腫,水道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