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甘遂丸

DA GAN S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大腸經 12%
肝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0%
膀胱經 9%
心經 9%
胃經 7%
小腸經 6%
三焦經 3%
膽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大甘遂丸中包含芫花,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瀉下逐水:芫花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可強力引導水濕外泄,用於水腫脹滿、胸膈滿悶等症。
  2. 殺蟲止癢:芫花兼具殺蟲止癢之效,對於蟯蟲、疥瘡等疾病,可起到驅蟲止癢的作用。

因此,大甘遂丸中加入芫花,旨在增強其瀉下逐水、殺蟲止癢之功效,以達到治療水腫、蟲病等症的效果。

大甘遂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消腫散結: 甘遂性峻,為逐水消腫之要藥,擅長治療水腫、積聚等症。其藥性強悍,能強力瀉下,驅除體內積水,並能消散腫塊,故常應用於水腫、腹水、積聚、瘰癧等病症。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大甘遂丸中,甘遂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以發揮其最佳療效。例如,甘遂與芫花、京大戟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瀉下逐水之效;與半夏、茯苓等藥物配合,可減輕其毒性,並增強消腫散結作用。

大甘遂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瀉下作用: 葶藶子性寒,味辛,具有瀉水消腫、通便之效。與甘遂、芫花等峻下藥配合,可加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驅除水濕,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
  2. 緩解峻下之毒: 葶藶子除了瀉下作用外,還有潤腸通便之效。它可以緩解甘遂、芫花等峻下藥對腸道的刺激,減少其毒副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大甘遂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攻積: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其與甘遂、芫花等藥物配合,能有效瀉下攻積,清除腸道積聚的熱毒,並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2. 增強療效: 大黃與甘遂、芫花等藥物相配,能互相增強藥效。大黃可引導甘遂、芫花等藥物下行,並防止其毒性過於強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大甘遂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之力: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與甘遂、牽牛子等瀉下藥合用,可增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濕邪,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2. 緩解甘遂毒性: 甘遂性峻烈,毒性較強。苦參性寒,能清熱解毒,與甘遂配伍,可緩解甘遂的毒性,降低其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大甘遂丸中包含大戟,是基於其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其峻下之力甚強,能迅速瀉下腸道積水,治療水腫、腹水等症。此外,大戟還具有消散痰飲、瘰癧、結核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痰飲壅塞、瘰癧結核等病症。

然而,大戟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配合其他藥材減輕毒性,並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造成脾胃損傷等副作用。

大甘遂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瀉下之力: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與甘遂、芫花等峻下藥配合,能增強其瀉下之力,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治療水腫、積聚等病症。
  2. 緩解毒性: 甘遂、芫花等峻下藥毒性較大,芒硝性寒,可起到解毒緩和的作用,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和損害。同時,芒硝還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其發揮藥效。

總之,芒硝在大甘遂丸中扮演著增強瀉下作用和緩解毒性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甘遂丸」方劑中,雖以甘遂為主藥,但卻也包含川貝母,此乃取其「潤肺止咳」之效。甘遂性峻猛,易傷肺氣,故需以川貝母之潤肺功效,緩解其對肺部的刺激。

同時,川貝母亦能清熱化痰,可與甘遂共同消炎止痛,並減少甘遂對腸胃的刺激,避免其毒性過度發揮。此搭配之妙,在於以川貝母之溫潤,調和甘遂之猛烈,達到「攻補兼施」的治療效果。

大甘遂丸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水濕內停所致之脹滿、腹痛等症。其組方精妙,其中桂枝的應用尤為關鍵。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之功。在大甘遂丸中,桂枝與甘遂相伍,一溫一寒,相互制約,既增強了藥物行氣利水之效,又減輕了甘遂峻下之性,避免傷正。此外,桂枝還能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的藥力更為協調,達到治療目的。桂枝在此方中,猶如舟楫,載藥直达病所,促進水濕排出,從而緩解病患的不適。

大甘遂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甘遂性峻猛,易傷肺氣,杏仁可緩解其對肺部的損傷,保護肺氣,避免燥咳及氣喘等症狀出現。

二、 滑腸通便: 杏仁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與甘遂相輔相成,增強其瀉下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達到通便的效果。

大甘遂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便祕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有其原因的。

巴豆擁有強效的瀉下作用,主要是因為其含有的成分——巴豆甙,可以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便。因此,巴豆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瀉下效果,對於水腫導致的腸道滯留現象有所改善。此外,巴豆還具有利水的功能,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治療水腫尤為有效。

然而,巴豆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大,過量使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在調製大甘遂丸時,通常會考慮到劑量問題,以達到療效又不至於產生副作用。總的來說,巴豆在大甘遂丸中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加強方劑的瀉下和利水功能,使其在治療方面更加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甘遂丸 」,主要成分是:芫花、甘遂、葶藶子、大黃、苦參、大戟、芒硝、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共十一味藥材組成。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甘遂性寒烈,是峻下逐水之藥,可攻逐水停,通利二便。甘遂瀉下之力甚猛烈,常被用於治療便祕、腹部脹滿、胸悶等症狀。

葶藶子性寒,味辛、苦,入肺、腎經,具有瀉肺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等功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

總之,中藥方劑「 大甘遂丸 」主要成分是:芫花、甘遂、葶藶子、大黃、苦參、大戟、芒硝、川貝母、桂枝、杏仁、巴豆,共十一味藥材組成。各味藥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共同組成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如:咳嗽、痰多、氣喘、胸悶、水腫、尿少、咽喉腫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上藥治下篩,其巴豆、杏仁搗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許。
每服2丸,日3次。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
忌食蘆筍、豬肉、生蔥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甘遂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範汪方》。 組成: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 主治:久澼,留水,澼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