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甘遂丸

DA GAN SU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大腸經 12%
肝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0%
膀胱經 9%
心經 9%
胃經 7%
小腸經 6%
三焦經 3%
膽經 1%
心包經 1%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大甘遂丸中包含芫花,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瀉下逐水:芫花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可強力引導水濕外泄,用於水腫脹滿、胸膈滿悶等症。
  2. 殺蟲止癢:芫花兼具殺蟲止癢之效,對於蟯蟲、疥瘡等疾病,可起到驅蟲止癢的作用。

因此,大甘遂丸中加入芫花,旨在增強其瀉下逐水、殺蟲止癢之功效,以達到治療水腫、蟲病等症的效果。

大甘遂丸中包含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消腫散結: 甘遂性峻,為逐水消腫之要藥,擅長治療水腫、積聚等症。其藥性強悍,能強力瀉下,驅除體內積水,並能消散腫塊,故常應用於水腫、腹水、積聚、瘰癧等病症。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大甘遂丸中,甘遂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以發揮其最佳療效。例如,甘遂與芫花、京大戟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瀉下逐水之效;與半夏、茯苓等藥物配合,可減輕其毒性,並增強消腫散結作用。

大甘遂丸方劑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增強瀉下作用: 葶藶子性寒,味辛,具有瀉水消腫、通便之效。與甘遂、芫花等峻下藥配合,可加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驅除水濕,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
  2. 緩解峻下之毒: 葶藶子除了瀉下作用外,還有潤腸通便之效。它可以緩解甘遂、芫花等峻下藥對腸道的刺激,減少其毒副作用,使治療更加安全有效。

大甘遂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攻積: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其與甘遂、芫花等藥物配合,能有效瀉下攻積,清除腸道積聚的熱毒,並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2. 增強療效: 大黃與甘遂、芫花等藥物相配,能互相增強藥效。大黃可引導甘遂、芫花等藥物下行,並防止其毒性過於強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大甘遂丸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之力: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其與甘遂、牽牛子等瀉下藥合用,可增強其瀉下之力,更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濕邪,達到通便排毒的效果。
  2. 緩解甘遂毒性: 甘遂性峻烈,毒性較強。苦參性寒,能清熱解毒,與甘遂配伍,可緩解甘遂的毒性,降低其副作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大甘遂丸中包含大戟,是基於其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大戟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其峻下之力甚強,能迅速瀉下腸道積水,治療水腫、腹水等症。此外,大戟還具有消散痰飲、瘰癧、結核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痰飲壅塞、瘰癧結核等病症。

然而,大戟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配合其他藥材減輕毒性,並嚴格控制用量,避免造成脾胃損傷等副作用。

大甘遂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瀉下之力: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與甘遂、芫花等峻下藥配合,能增強其瀉下之力,加速體內毒素的排出,治療水腫、積聚等病症。
  2. 緩解毒性: 甘遂、芫花等峻下藥毒性較大,芒硝性寒,可起到解毒緩和的作用,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刺激和損害。同時,芒硝還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其發揮藥效。

總之,芒硝在大甘遂丸中扮演著增強瀉下作用和緩解毒性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甘遂丸」方劑中,雖以甘遂為主藥,但卻也包含川貝母,此乃取其「潤肺止咳」之效。甘遂性峻猛,易傷肺氣,故需以川貝母之潤肺功效,緩解其對肺部的刺激。

同時,川貝母亦能清熱化痰,可與甘遂共同消炎止痛,並減少甘遂對腸胃的刺激,避免其毒性過度發揮。此搭配之妙,在於以川貝母之溫潤,調和甘遂之猛烈,達到「攻補兼施」的治療效果。

大甘遂丸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水濕內停所致之脹滿、腹痛等症。其組方精妙,其中桂枝的應用尤為關鍵。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之功。在大甘遂丸中,桂枝與甘遂相伍,一溫一寒,相互制約,既增強了藥物行氣利水之效,又減輕了甘遂峻下之性,避免傷正。此外,桂枝還能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的藥力更為協調,達到治療目的。桂枝在此方中,猶如舟楫,載藥直达病所,促進水濕排出,從而緩解病患的不適。

大甘遂丸方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甘遂性峻猛,易傷肺氣,杏仁可緩解其對肺部的損傷,保護肺氣,避免燥咳及氣喘等症狀出現。

二、 滑腸通便: 杏仁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與甘遂相輔相成,增強其瀉下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達到通便的效果。

大甘遂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腫、便祕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是有其原因的。

巴豆擁有強效的瀉下作用,主要是因為其含有的成分——巴豆甙,可以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便。因此,巴豆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瀉下效果,對於水腫導致的腸道滯留現象有所改善。此外,巴豆還具有利水的功能,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對於治療水腫尤為有效。

然而,巴豆的使用必須謹慎,因為其毒性較大,過量使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因此,在調製大甘遂丸時,通常會考慮到劑量問題,以達到療效又不至於產生副作用。總的來說,巴豆在大甘遂丸中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加強方劑的瀉下和利水功能,使其在治療方面更加有效。

主治功效


大甘遂丸主治功效分析

大甘遂丸,出自《外臺祕要》所載範汪方,其組成包含芫花、甘遂、葶藶子、大黃、苦參、大戟、芒硝、川貝母、桂枝、杏仁及巴豆等多味藥材。此方劑主要針對「久澼」、「留水」及「澼飲」等病症,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病機分析:

  • 「久澼」、「留水」、「澼飲」: 這些病症均與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導致水液停滯積聚有關。所謂「懸飲」,即是飲水過多,留於脅下,造成脅間疼痛、咳嗽時引發脅痛的病症。這類病症往往病程較長,水邪停聚,影響氣機,形成癥瘕積聚。
  • 氣機不暢: 水液停滯亦可導致氣機壅滯,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胸膈痞塞不暢,甚則化熱生痰。

二、方劑組成及藥理分析:

大甘遂丸的組方,可謂攻逐水邪與調暢氣機兼顧,其藥理作用如下:

  • 峻下逐水:
    • 甘遂、大戟、芫花: 此三藥皆為峻下逐水之品,其中甘遂入胸膈,能瀉胸水;大戟入腹,能瀉腹水;芫花利水散結,並能下利水氣。三者合用,能強勁地驅逐體內停積的水邪,為本方的主力。
    • 葶藶子: 利水通淋,亦有助於排除體內水濕。
  • 破癥散結:
    • 巴豆: 性味辛熱,峻下冷積,能破癥散結,並能開通閉塞,協助水邪排出。
    • 芒硝: 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可助巴豆化解積聚。
  • 理氣化痰:
    • 川貝母: 潤肺化痰,止咳平喘,可化解肺部痰飲,緩解咳嗽症狀。
    • 杏仁: 止咳平喘,潤肺止咳,可與川貝母協同作用,理氣化痰。
  • 溫通經脈:
    • 桂枝: 溫通經脈,散寒止痛,能溫通陽氣,協助水液運行,並能緩解因水邪停滯造成的疼痛。
  • 清熱燥濕:
    • 大黃: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可清泄內熱,疏通腑氣,促進水邪排出。
    •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亦有助於清理體內濕熱。

三、治療原理:

大甘遂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攻邪為主,驅逐水邪: 本方以甘遂、大戟、芫花等峻下逐水之品為君藥,力求將體內停積的水液徹底排出,從根本上解決「久澼」、「留水」、「澼飲」等病症。
  2. 攻補兼施,顧護正氣: 由於峻下之劑易傷正氣,故方中配伍杏仁、川貝母等理氣化痰之藥,可減輕峻下藥的副作用,並能調暢氣機,恢復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且有桂枝溫通經脈,以助陽化氣。
  3. 通降導滯,促進排出: 大黃、芒硝等藥可通利大便,促進水液從下排出,以開泄通路,協助水邪排出。
  4. 協同增效,多途徑治療: 方中各藥相互協同,從多個途徑共同作用,既能直接攻逐水邪,又能理氣化痰,通經活絡,多方位、多層次地解決病症。

四、 古文佐證:

  • 《外臺祕要》明確指出範汪大甘遂丸主治「久澼留水澼飲」及「懸飲」等病症,與本方劑組成相符。
  • 《蘭臺軌範》亦指出本方「治留水久澼」,印證其治療水液停積的功效。
  • 《經方例釋》中則詳細闡述本方中巴豆與貝母、杏仁等的配伍意義,說明本方不僅能逐水,亦能理氣化痰,特別是針對胸膈、心胸的痰飲,並指出與桔梗湯的聯繫。
  • 《經方例釋》亦強調本方以芫花、甘遂、大戟三味為峻下逐水之主力,印證其針對脅下水氣的專長。
  • 《經方例釋》還提及本方中巴豆、杏仁的合用,可攻下亦可散結,並指出與《千金》中候黑丸的關聯,進一步說明此方對於癥瘕積聚的治療作用。

總結:

綜上所述,大甘遂丸以峻下逐水為核心,兼顧理氣化痰、溫通經脈、清熱燥濕等多重功效,其治療原理在於驅逐體內停積的水邪,解決「久澼」、「留水」、「澼飲」等病症。此方劑組方精妙,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以攻為補」、「邪去正安」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上藥治下篩,其巴豆、杏仁搗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許。
每服2丸,日3次。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
忌食蘆筍、豬肉、生蔥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大甘遂丸, 出處:《外台》卷八引《範汪方》。 組成:芫花(熬)1兩,甘遂1兩,葶藶子(熬)1兩,大黃1兩,苦參1兩,大戟1兩,芒消1兩,貝母1兩,桂心1兩,杏仁30枚,巴豆30枚(去心皮,熬),烏喙3分(炮令折)。 主治:久澼,留水,澼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