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剪紅丸

秦川剪紅丸

QIN CHUAN JIAN 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肺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7%
膀胱經 12%
小腸經 6%
胃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秦川剪紅丸中含有芫花,乃因其性溫燥,善於祛風止痛,且有活血化瘀之效。方中以芫花配伍其他藥物,主要針對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血瘀經絡不通等症。芫花之辛溫燥烈,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並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但需謹慎使用,因其毒性較強,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方能發揮藥效,避免副作用。

秦川剪紅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峻下逐瘀之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之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閉經、腹痛、腫塊等症狀,巴豆能以其峻下之力,將瘀血排出,疏通經絡,達到治療目的。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劑量,並與其他藥物配伍,才能發揮其療效,避免副作用。

秦川剪紅丸中含有甘遂,主要源於其 強力瀉下 的功效。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 逐水消腫、瀉下通便 的作用。對於水腫、腹水、痰飲等症狀,甘遂能促進體內水分排出,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此外,甘遂亦可 通便,對於便祕、積滯等情況,能有效促進排便,清除腸道積聚的毒素。然而,甘遂藥性峻猛,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秦川剪紅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氣膈」。氣膈屬中醫「噎膈」範疇,指氣機阻滯於胸膈,導致飲食難下、胸悶嘔逆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痰飲、瘀血、氣結等實邪壅塞所致,需以峻下逐邪之法通利膈道。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峻下逐水藥為核心,針對「氣膈」之實邪結滯病機:

  1. 芫花(醋煮)

    • 性味辛溫,有毒,醋制減其峻烈之性。
    • 《本草綱目》載其「治水飲痰澼,脅下痛」,善逐胸脅痰水,開通氣道。
  2. 巴豆(去油)

    • 辛熱大毒,去油後毒性稍減,仍具強力瀉下之功。
    • 《神農本草經》言其「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能攻逐寒積、打通腑氣,破除膈間頑結。
  3. 甘遂

    • 苦寒有毒,專行經隧水濕。
    • 《傷寒論》用於「心下堅滿」,其性走泄,直達水飲結聚之處,通利二便。

配伍特點

  • 三藥皆屬「十八反」禁忌(反甘草),合而用之,峻烈倍增,專攻實邪。
  • 芫花趨上焦胸肋,甘遂走中焦水濕,巴豆通下焦寒積,三焦並治,共逐痰飲瘀阻。
  • 以麵糊為丸緩其毒性,紅羅包藏可能寓「剪除紅瘀」之意,符合「剪紅」方名。

治療原理
氣膈成因多為痰、水、血互結,阻滞氣機。本方以「通泄」為法,藉峻下之力:

  1. 瀉水飲以減胸膈壓迫,
  2. 破積滯以疏氣機阻塞,
  3. 通二便使邪有出路。
    服法強調「五更初服」,趁陽氣初升、腑氣當瀉之時,助藥力驅邪外出。

總結:此方為古代攻逐實邪之峻劑,專治氣膈屬痰水壅盛者,然須辨證精準,非實證不可妄投。

傳統服藥法


芫花1兩(醋煮),巴豆9粒(去油),甘遂1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候乾,用紅羅包之,絹線扎系,剪斷。
服前藥(剪紅丸)內加用1丸,萬病轉,湯使五更初服。瘵疾,醋炙肉咽;婦人,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臨用宜慎。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秦川剪紅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四。 組成:芫花1兩(醋煮),巴豆9粒(去油),甘遂1兩。 主治:氣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