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棗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針對水腫、腹脹等症狀,其組成包括大棗、芫花、甘遂與大戟等藥材。其中,芫花性溫味苦辛,入肺、腎經,具有逐水消腫、祛痰止咳之效。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芫花能「主咳逆上氣,胸中痰水,喜悲,多忘,背寒,腹滿」,對於体内水液代謝失調所致的各種病徵,皆有良好療效。在大棗散中,芫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強大的利水消腫作用,尤其適合治療因水濕內停所導致的身體不適。然而,芫花性烈,不宜長期或過量服用,以免傷及正氣,使用時應遵醫囑。
大棗散中包含甘遂,看似矛盾,實則有其藥理依據。甘遂味辛、苦,性寒,有瀉水逐痰、消腫散結之功,但毒性較大,不可輕易使用。而大棗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
將甘遂與大棗配伍,一方面可減緩甘遂的毒性,使其發揮瀉水消腫的作用,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大棗的補益作用,保護脾胃,防止甘遂傷脾胃。如此一來,既能發揮甘遂的療效,又能減輕其毒性,達到治病而不傷人的目的。
大棗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水飲停聚所導致的身體不適,如腹脹、胸悶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包含大戟這一草藥。大戟性寒味苦,具有峻下逐水的功效,在中醫裡常用於排除體內過量的水液,對於水腫、臌脹有顯著療效。然而,大戟藥性猛烈,易傷正氣,因此在方劑中常需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減緩其副作用。
大棗散中的大棗即紅棗,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和中養血,與大戟相配,可緩和大戟之峻烈,保護脾胃,避免因大戟逐水而損傷正氣。此外,大棗還能調和諸葯,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協調,增強治療效果,並減少不良反應。由此可見,大棗散中大戟的應用,既發揮了其強大的利水作用,又通過大棗的調和,確保了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配伍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棗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重點在於 攻逐水飲、蕩滌積滯,其描述可歸納為三類病理核心:
- 水飲停聚:
- 「遍體浮腫,腹脹上氣不得卧」屬水濕泛溢肌表與腹腔,阻滯氣機;「心下痞硬,引脅下痛」為水飲結聚胸脅(類似《傷寒論》十棗湯證)。
-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等條文,反映外邪引動內飲,水飲上逆下注的複雜病機。
- 積滯壅塞:
- 「酒食積、腸垢積滞、痃癖腎積」等,指向痰濕、宿食、瘀血等有形實邪膠結。
- 燥熱結於下焦:
- 「風熱燥甚,大小便不通」為熱邪與水飲互結,導致腑氣不通的急重證候。
此方峻猛,強調「當利勿止」,需藉瀉下排除水飲積滯,屬「急則治標」之法,故後續以海蛤丸調理,並嚴格禁忌(肉食、房事)防復發。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與配伍:
甘遂、大戟、芫花:
- 三者皆屬峻下逐水藥,協同增強攻逐效力。
- 甘遂(炙)擅瀉經隧水濕,主「腹脹滿」(《神農本草經》);
- 大戟(煨)偏瀉臟腑水飲,破「癥堅瘀血」;
- 芫花(炒)長於消胸脅伏飲,兼祛痰止咳。
- 均經炮製(炒、炙、煨)以減毒性,緩和峻烈之性。
- 三者皆屬峻下逐水藥,協同增強攻逐效力。
大棗煎湯調服:
- 大棗十枚為「佐制」關鍵,取其甘緩補脾,既緩和三藥毒性,又護胃氣防峻瀉傷正。
- 煎煮後去棗取湯,實質承載藥效,非直接服用棗肉。
作用機理推論:
- 瀉下逐水:藥物刺激腸黏膜,促使大量水分從大便排出,緩解體腔積液(如腹水、胸水)。
- 開通閉塞:通過瀉下解除腸道梗阻(如積滯、燥屎),間接疏通三焦氣化,改善小便不利。
- 攻積破結:針對瘀血、痰癖等有形實邪,以「通因通用」法排除病理產物。
方劑特點:
- 「散劑」形式增強藥效發揮速度,契合急證需求;
- 強調「空心頓服」,趁胃腸空虛時给药,直達病所;
- 後續調養與禁忌,反映古人對攻邪後「正氣虛弱」的深刻認知,須防復發。
此方體現「去菀陳莝」治則,屬中醫「下法」極峻烈者,適用於實證無虛、邪盛正未衰之候。
傳統服藥法
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兩,大戟(煨,去皮)1分。
上為散。
每服1錢匕,以大棗10枚,水1盞半,煮棗20沸,去棗調藥,空心頓服。當利勿止。如此3服後,可服海蛤丸。
愈後三年,不得食肉、入房。不爾,病必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棗散具有清熱利水、通便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 大棗散具有瀉下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大棗散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 組成: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兩,大戟(煨,去皮)1分。 主治:遍體浮腫,腹脹上氣,不得卧,大小便澀。太陽中風,下利,嘔逆,短氣,不惡寒,熱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引脅下痛。兼及水腫,腹脅脹,酒食積,腸垢積滯,痃癖腎積,蓄熱極痛,上氣久不已。並風熱燥甚,結於下焦,大小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