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聖散

白聖散

BAI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膀胱經 16%
大腸經 16%
小腸經 8%
肝經 8%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聖散中包含大戟,主要因其瀉下逐水之效。大戟味辛、苦,性寒,入心、肺、脾、腎經,具有強力瀉下、消腫散結之功效。其瀉下作用強烈,能迅速清除體內積聚的濕邪,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此外,大戟還具有破瘀散結之效,能有效消散體內積聚的瘀血,改善局部腫痛。在白聖散中,大戟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效,治療水腫、痰飲、積聚等病症。

白聖散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其瀉下逐水的功效。甘遂性峻猛,擅長攻逐水氣,對於水腫、痰飲、積聚等病症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甘遂毒性較強,因此需要慎用。白聖散中往往配合其他藥物,如芫花、大戟等,以緩解甘遂的毒性,同時增強其療效。此外,白聖散的組方還需根據患者體質、病症等因素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腹大堅滿,喘不能卧」,屬產後氣血失調、水濕停滯之證。產後元氣虧虛,氣機不暢,或寒邪內侵,導致腹部脹滿堅硬,甚則壓迫胸膈而喘促不得平卧。其病機可能涉及陽虛寒凝、水濕內停,或氣滯血瘀。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大雄(炮裂,去皮臍)

    • 疑為「大附子」之別稱或筆誤(傳統方劑中附子亦稱「雄附」)。附子辛甘大熱,能回陽救逆、溫腎散寒,炮製後毒性降低,更適宜產後虛寒證。主治陽虛寒凝所致之腹滿、喘逆。
  2. 山茱萸(炒過,候冷)

    • 酸澀微溫,補肝腎、固精氣。炒製後減其酸性,增強溫澀之性,可防產後津液耗散,兼能助附子溫補下焦。
  3. 山藥(山芋)

    • 甘平,健脾益肺、固腎填精。用量獨重(3兩),意在補益產後虧耗之脾腎,促水濕運化,緩解腹滿。
  4. 乾薑(炮)

    • 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炮製後性稍緩,專攻中焦寒濕,與附子協同驅逐內寒,並助山藥健脾。

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散寒、健脾利濕」為核心:

  • 附子+乾薑:構成「四逆湯」之簡化結構,溫補脾腎陽氣,散內寒以解腹滿。
  • 山茱萸+山藥:補肝腎、健脾胃,固護正氣,防溫燥藥傷陰,且山藥能緩解附子之烈性。
  • 熱豆淋酒送服:酒行藥勢,豆淋酒(黑豆製)兼具活血利水之效,助藥力達下焦,逐濕消脹。

全方通過溫補陽氣、調和肝脾,使寒濕得化,氣機通暢,則腹滿喘逆自解。適用於產後陽虛寒盛、水濕停聚之實證,若兼氣血虛弱,需另行加減。

傳統服藥法


大雄(炮裂,去皮臍)2兩, 山茱萸(炒過,候冷)2兩, 山芋3兩, 乾薑(炮)1分。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用熱豆淋酒半盞調下,患重者加至3錢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白聖散,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樟柳根3兩,大戟2兩半,甘遂1兩(炒)。 主治:産後腹大堅滿,喘不能卧。

白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大雄(炮裂,去皮臍)2兩,山茱萸(炒過,候冷)2兩,山芋3兩,乾薑(炮)1分。 主治:中風口眼歪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