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

KONG XI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脾經 17%
肝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肺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控涎丹中包含甘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火燥濕: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火燥濕之效。控涎丹用於治療痰涎壅盛、口眼歪斜等症,其病機多為痰濕阻滯、熱邪上擾,故以甘遂瀉火燥濕,清熱解毒,以祛除病邪。
  2. 利水消腫: 甘遂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通利水道,排泄水濕。控涎丹中加入甘遂,可輔助其他藥物消痰利水,以解除痰濕壅阻之症,達到治療目的。

控涎丹方劑中包含大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止涎: 大戟性味苦寒,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瀉肺降逆之功效。對於痰涎壅盛、口涎過多,甚至伴有咳嗽氣喘等症狀,大戟能有效化解痰液,控制唾液分泌,達到止涎的效果。
  2. 引藥入肺: 控涎丹方劑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材,大戟則可作為引藥,將其他藥材引導至肺部,提高藥效。例如,若方劑中含有清熱解毒藥材,大戟可引導藥力下達肺部,更好地治療肺熱咳嗽等症狀。

總之,大戟在控涎丹方劑中發揮著燥濕化痰止涎、引藥入肺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痰涎壅盛、口涎過多等症狀。

控涎丹方劑中包含白芥子,主要基於其辛溫開竅的藥性。白芥子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化痰、開竅醒神的功效。

對於涎液過多,或因痰濕阻滯、神志不清等症狀,白芥子可以溫肺化痰、開竅醒神,使痰液得以宣通,神志得以清醒,從而達到控制涎液分泌的效果。此外,白芥子還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導致的涎液過多也有一定的療效。

主治功效


控涎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控涎丹,又名妙應丸,是一個以祛痰逐飲為主要功效的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為:甘遂大戟白芥子。根據古籍記載及現代藥理研究,此方劑的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控涎丹主要用於治療痰涎伏留、流注經絡所致的各種病症,包含以下幾類:

  1. 疼痛類:

    • 胸背、手足、腰脅、頸項等部位的牽引疼痛、隱痛、或游走不定之痛。
    • 因痰飲停伏,走移攻注導致的心腹釣痛。
    • 痰飲走注導致的手臂冷痛無定。
    • 痰飲腰痛,走注攻痛。
  2. 肢體功能障礙類:

    • 手臂疼痛不能舉,或痛處游移不定。
    • 手足冷痹,氣脈不通。
    • 痿病初期,胃有濕痰者。
  3. 痰飲相關症狀:

    • 痰涎壅盛,吐逆。
    • 痰盛兼驚。
    • 痰飲脈沉滑弦,脅痛嚴重者。
    • 瘰癧(實痰證型)。
    • 驚風成塊。
    • 癲證,痰涎壅盛者。
    • 涎液過多(流涎)。
  4. 其他:

    • 飲證初起,形氣實者。
    • 癎瘧、瘧母,形氣實者。
    • 水腫實證。
    • 腳氣。

治療原理

控涎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痰飲」理論,以及方中三味藥物的藥性。

  1. 痰飲理論: 中醫認為,「痰」與「飲」皆為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的病理產物。「痰」質地較稠厚,「飲」質地較清稀。痰飲停滯體內,可阻滯氣機,壅塞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狀。

  2. 藥物藥性分析:

    • 甘遂: 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甘遂為峻下逐水藥,能攻逐體內的水飲邪氣,尤其擅長於瀉胸腹腔之積水。
    • 大戟: 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大戟與甘遂功效相似,但更偏向於瀉下焦之水濕。
    • 白芥子: 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白芥子能溫化寒痰,並能利氣散結,有助於消散有形之痰涎。
  3. 配伍機理:

    • 甘遂與大戟合用,峻下逐水之力更強,能將伏留於胸膈、經絡、四肢的痰飲水邪迅速攻逐排出體外。
    • 白芥子辛溫走竄,能溫化寒痰,並能協助甘遂、大戟將藥力引導至病所,增強祛痰逐飲、通絡止痛的效果。
    • 三藥合用,一瀉一溫,既能強力祛除痰飲,又能兼顧溫化,使痰飲盡去而不傷正。

總結

控涎丹是一個以祛痰逐飲為主要功效的峻劑,適用於痰飲實證。其通過甘遂、大戟的峻下逐水作用,配合白芥子的溫化散結之功,達到快速消除體內痰飲,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的目的。本方劑的應用廣泛,涵蓋了多種與痰飲相關的病症,特別是各種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類疾病。使用時,需根據患者的體質、病情輕重,以及兼證等情況,靈活調整劑量及配伍,並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傳統服藥法


黑醜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樸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滌除痰癖伏飲。
白蘿蔔汁為丸,如麻子大。
空心薑湯吞服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控涎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心內膜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控涎丹,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主治:一身及兩脅走痛,痰挾死血者。

控涎丹,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大戟2兩,白芥子2兩,瓜蔞曲2兩,薄桂3錢,全蠍8個,雄黃2錢,朱砂2錢。 主治:一切痰飲症,或漉漉有聲,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者。

控涎丹, 出處:《活人方》卷六。 組成:黑醜3兩(生熟各半),枳實1兩5錢,橘紅1兩5錢,白芥子1兩,朴消3錢,生礬2錢5分,熟礬2錢5分,牙皂1錢5分。 主治:滌除痰癖伏飲。主治:男婦素有停痰積飲,隱伏於兩脅之下,腰腎腸胃之間,遠年則隨氣走註,爲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氣猶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