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控涎丹

JIA WEI KONG XI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6%
肺經 12%
腎經 12%
胃經 8%
膀胱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心經 3%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控涎丹中添加甘遂,主要是因為其瀉下逐水、消痰散結的功效。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強力利水瀉下,並能清熱化痰。對於痰涎壅盛,水腫脹滿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加味控涎丹以控涎為主,而甘遂可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濕,從而減少痰液的生成,達到控涎的目的。

「加味控涎丹」方劑中加入大戟,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止涎: 大戟性味苦寒,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化涎的功效。對於痰涎壅盛、口涎流溢的患者,大戟可有效抑制唾液分泌,達到控涎止瀉的效果。

二、 引藥下行: 大戟性峻,能引藥下行,加速藥效發揮,並有助於痰涎的排出。在配合其他藥材如半夏、天南星等,共同發揮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

加味控涎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是由於白芥子具有以下功效:

  1. 燥濕化痰: 白芥子辛溫,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唾液分泌增多,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溫肺止咳: 白芥子溫肺化痰,可溫暖肺氣,對於寒邪客肺、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痰多,也有一定的緩解效果。

因此,白芥子在加味控涎丹中起到燥濕化痰、溫肺止咳的作用,幫助減少唾液分泌,改善口涎過多的症狀。

加味控涎丹方劑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止瀉: 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止瀉的作用。控涎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津液不固、涎液增多等症狀,而木鱉子可以幫助燥濕止瀉,降低脾胃濕熱,從而減少涎液分泌。
  2. 清熱解毒: 木鱉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體內濕熱,進一步改善因濕熱引起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加味控涎丹中添加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化氣,燥濕止涎: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化氣、燥濕止涎之效。控涎丹方中,以肉桂溫陽化氣,溫脾腎,散寒濕,有助於止涎。
  2. 助藥力,增效力:肉桂性溫,善於走竄,可引導藥力直達病所,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方中加入肉桂,可提升整體藥效,更好地控制涎液分泌。

總而言之,肉桂在加味控涎丹中起到溫陽化氣、燥濕止涎,並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加味控涎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加味控涎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肩、背、臂痛:如《濟陽綱目》中明確提到「加味控涎丹,治肩背臂痛如神」。
  • 積水停飲:多部醫書都提到加味控涎丹能治療積水停飲,如《重訂廣溫熱論》指出此方「善治積水停飲,化脹化膨,大效」;《增訂通俗傷寒論》中也提到「若夾積水停飲,釀成痞氣,綿延日久,腹脹如鼓,按之呱呱有聲者……用加味控涎丹」。
  • 痰膈氣滯:《醫門法律》提到「木通二陳湯,治心脾疼後,小便不通,皆是痰膈於中焦,氣滯於下焦……更不通,服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這說明加味控涎丹可以應用於痰濕阻滯導致的氣機不暢之症。

治療原理

加味控涎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組成的藥物功效:

  • 甘遂、大戟:二者皆為峻下逐水藥,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攻逐體內停滯的水飲,使之從二便排出。這對於消除因水飲停聚導致的腫脹、腹脹等症狀至關重要。
  • 白芥子:辛溫,能溫肺化痰,利氣散結。在此方中,白芥子可以協助甘遂、大戟祛除痰飲,並能舒緩因痰飲阻滯導致的胸悶、疼痛等症。
  • 木鱉子:具有消腫散結、解毒之功,可能有輔助消除水腫的作用。
  • 肉桂:辛甘大熱,能溫陽散寒,通利血脈。在此方中,肉桂的加入可能有以下幾層用意:一是制約甘遂、大戟等藥物的寒涼之性,防止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二是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水飲的消散;三是可能有助於緩解疼痛。
  • 煨甘遂:生的甘遂毒性較大,經過煨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 巴豆霜:瀉下作用強,可以增強逐水的作用。
  • 炒黑醜、炒葶藶:黑醜即牽牛子,炒黑醜是為了降低其毒性。牽牛子能瀉下,葶藶能瀉肺降氣、利水消腫,兩者都能增強逐水的作用。
  • 芫花:能瀉水逐飲,且有毒性,加入方中可以增強逐水的作用。
  • 沉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綜合來看,加味控涎丹以甘遂、大戟為君藥,強力逐水;以白芥子、木鱉子、肉桂為臣藥,分別起到化痰、消腫、溫陽的作用;佐以巴豆霜、黑醜、葶藶、芫花等增強逐水;使以沉香行氣止痛。全方攻逐水飲為主,兼顧溫陽化痰,因此可以治療因痰飲水濕停聚導致的肩背臂痛、腹脹、腫脹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甘遂(去心)1兩,紫大戟(去皮)1兩,白芥子1兩,木鱉子1兩,桂5錢。
上為末,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7-10丸,臨臥淡薑湯或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多痰手臂痛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控涎丹,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八。 組成:甘遂(去心)1兩,紫大戟(去皮)1兩,白芥子1兩,木鱉子1兩,桂5錢。 主治:肩、背、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